票圈看到一位朋友如此叙述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人不是那么脆弱的生物,原生家庭也不至于摧毁一个人,相反它倒成了许多人推卸责任的对象和许多父母产生育儿焦虑的源头。
我想这位朋友也许比较幸运,从未感受过在一个充满否定、忽视、贬损、专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从出生便一直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又是多么的脆弱,他们通过父母的各种负面评价认识了自己,并认定自己正如负面评价一样,不可爱,浑身是缺点。他们逐渐相信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父母的恼怒、失望、冷漠和生活中的所有辛劳,都是他们的错。于是,他们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表达什么或主张什么,他们朝向父母指引的方向行事,不敢有半点违逆,而这种专制教养之下所产生的驯服,代价便是生命力的扭曲和压抑,并终将以生理的和心理的症状呈现出来。
当一个孩子的需求,无论是情绪的、生理还是其他,总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回应时,他们既无助,愤怒,又恐惧,而当这种体验成为家庭关系中的日常模式时,对于他们而言是毁灭性的。这样的孩子可能从心底认为自己不够好,并相信这是父母不爱自己的根本原因。这种得不到的爱,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源自于害怕被抛弃,这是父母时常传递给孩子的感受,即:你不够好,我随时可以疏远你,冷漠你甚至抛弃你。于是他们会学着隐藏真实的自己,学着讨好父母,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情绪或真实需求,直至他们真的变得自卑、麻木、空洞、刻板而了无生气,而这恰恰又印证了父母的负面评价,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魔咒,而这个魔咒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总是有个声音在说:你还不够好,只要你达到某一高度,取得某一项成就,你就能赢得父母、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于是,他们像一头被驱赶的老牛,需要不停的奔忙,才能逃离鞭子的抽打,与老牛的区别在于,老牛只要跑得够快,就不会被打,而他们即使在奔忙中还是会受到鞭打,且这种鞭打是隐形不可见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心灵是怎样一番千疮百孔的景象。他们从未形成过关于自身的核心信念,外界的评价或者可见的物质生活、事业成就似乎成了他们存在价值的唯一依据。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源于对某些声音的顺从,内在驱动力无从谈起,所以每一次的努力,既难以持久,也不大可能催生惊人的创造力。
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向上生长的能力,但前提是这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阻扰。生活在前述家庭中的孩子,我相信ta曾经伸出过寻求帮助的手,发出过寻求回应的呼喊,只是每次伸出去的手和发出的呼喊,犹如面对一个空无人烟的狂野,无任何回应,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便放弃了求救,缩回到了自己狭小的世界中,靠单薄的自己勉强的存活,带着满是伤的心灵,摇曳飘荡。
阿德勒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的痛。
什么意思?一个幸运的人,在早期的成长环境中,如果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安心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无需担心这样的情绪会引来父母的否认、贬损或者忽视的,则这样的孩子收到的来自父母的信号是,自己是被爱的,有价值的,这种被爱感和价值感会在心底埋下一粒爱的种子,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帮ta抵御往后余生的磨难与挑战;而不幸的人,在早年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认可和爱,导致ta会从心底认为自己不够好,即使在成年后真正遇见一个对ta好的人,ta内心还是不太相信的,因为ta的成长经历告诉ta,自己一塌糊涂,毫无可爱之处。于是ta也许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的通过各种不可理喻的方式,刺激那个爱ta的人,或许通过冷漠、苛刻、指责、疏离甚至谩骂来破坏亲密关系,因为这是ta熟悉的模式,也是ta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全部,而要修复早年所产生的心灵伤害,也许需要耗费一生的时间,这便是不幸之处。
我们认识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响甚至摧毁性的伤害,并非为了追责或者逃避自身的责任,而是为了了解自身存在的那些所谓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看见自身的真实诉求,学会自我关怀,能够鲜活而真实的活着,同时尽最大努力避免这样的伤害发生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破除代际传递的魔咒,让下一代可以自由的成长,感受生命的丰富、生动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