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一年

  “约翰·欧文”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小说宗师,文坛巨匠。被称赞为“狄更斯再世”,村上春树更称他为自己的偶像,“读他的书会让人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

  斯蒂芬·金则评价说“《独居的一年》是当代小说中罕见的佳作,当读者离开这个深邃而精细的想象世界时,都会感到难舍难离。”

  《独居的一年》是欧文的传世大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这是个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动人故事。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用理性看世界,世界是一出喜剧,用感性看世界,世界是一出悲剧。但对那些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人来说,现实世界是悲剧,只有那些幸运的人才会觉得它是喜剧。

  ——《独居的一年》

  四岁的小女孩“露丝”只在照片上见过自己的两个哥哥,自己还未出生以前,两个哥哥就已经离世了!她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幸福,一点点也没有。这个看似优越的家庭里只有极度的压抑,和妈妈的冷漠。

  露丝的父亲“特德”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儿童故事作家,他一边创作着稀奇古怪的儿童读物,一边借着自己的名声流连于各色女人的怀抱。沉迷在寻花问柳的快乐中,把家庭的责任推给妻子。

  露丝的母亲“玛丽恩”美丽优雅,可对于丈夫的花心,她似乎毫不在意。因为她早就想退出这场失败的婚姻,结婚以来她从未感受到为人妻的幸福和甜蜜。只不过在儿子顺利完成学业之前,她决定先忍受这一切。

  可是,还没来得及离婚,两个儿子就在一场车祸中离世了。父母亲眼目睹了儿子们的死亡过程,两个人的心被狠狠的击碎,这个本就岌岌可危的家庭,在巨大的悲痛中被彻底撕裂了。

  从此以后,玛丽恩愈加的冷漠。本来是想用新生命来化解丧子之痛,但生了露丝,玛丽恩却不敢对女儿好,她觉得这是个天大的错误。因为只要看见露丝,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两个儿子。她太害怕再次失去的痛苦了,她也曾努力去直面过恐惧,失败后她选择了离开。

  特德沉浸在糜烂的生活里,在酒精与性爱里寻找着安慰。他对性有着超乎寻常的饥渴,他最喜欢勾引那些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妇女。特德自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在挽救那些迷失的母亲。其实这是在巨大压力下的隐藏与宣泄。可是对玛丽恩,他却无能为力。所以当女儿露丝出生后,他想努力去成为一个好父亲。

  夫妻关系本就很淡漠,后来甚至都不再有交流。特德提出分居。分居后他们轮流陪伴露丝,爸爸喝醉酒后,喜欢抱着小小的露丝,给她讲自己创作的黑暗童话故事,那些诡异惊悚的内容,其实是特德内心恐惧的变形写照。

  玛丽恩把儿子们的照片装裱好,挂满了屋子的每个角落。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露丝,照片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时候,也只有哥哥们的照片和他们的故事陪伴着露丝。比起父母,她对两位已离去的哥哥好像更熟悉。

  不幸的家庭,玛丽恩的心魔,特德的计谋。于是16岁的“埃迪”被特德雇来当自己的作家助手,特德是别有用心的,他其实是想要埃迪勾引玛丽恩,因为埃迪长得有些像死去的儿子,特德早就发现,玛丽恩对于长相和儿子相近的少年都有特殊的好感。

  埃迪还在上学,利用暑期来做特德的助手。他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所以很庆幸得到了这份工作。可他很久后才知道,他真正的工作是成为玛丽恩的情人。特德确定玛丽恩会爱上像儿子的埃迪。他的目的是为了离婚时更有助于争夺露丝的抚养权。

  玛丽恩也计划好了一切。她决心离婚,决定离开这个家。从前,她一心期盼着儿子们长大成人,自己就可以逃离这场可悲的婚姻,但是儿子的不幸去世、露丝的到来把一切都打乱了。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她依然无法走出悲痛去做一个好母亲,她又无法忍受自己成为一个坏母亲。

  所以,玛丽恩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这个家,对此,只有埃迪一个人知情。她没有告别,没有带走露丝,她只带走了儿子们的所有照片。想到自己的未来没有玛丽恩,埃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了写作中。此后,埃迪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专注于写忘年恋。

  1958年这个夏天,也是露丝人生的分水岭。4岁的露丝,在父母破碎的关系中,只能靠一张仅存的照片,去想象母亲和哥哥,她在挣扎中慢慢长大。以至于很多年后,露丝仍然对那些照片记忆深刻,它们就像就留在她手指上的那条深深的疤痕,成为了她的一部分。

  1990年,露丝已是蜚声国际的著名作家了!她在才华上远远超越了父亲,也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可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露丝对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畏惧懵懂。她习惯孤立地存在于人群之外的生活,她太容易对人产生反感,她对喜欢自己的编剧“艾伦”抱有好感,却又不断挑他的毛病,受不了他双手扶额的动作,嫌弃他狼吞虎咽的吃相。

  而在她看来,其他男人则更不可靠,也更愚蠢,她觉得他们都有暴力倾向,还会色眯眯地盯着她的胸部。她太过敏感,无法敞开心扉,她也不相信母亲爱过自己,认为别人和她交朋友是因为她的名气,“害怕和艾伦交往后就会不喜欢他,因此,她不相信婚姻,更不相信生儿育女能让女人获得幸福。”

  童年的不幸在露丝心里结了冰,冰里包含着多疑、敏感、猜忌、和不敢爱。就像她书中那些主角一样,要么是孤儿,要么是试管婴儿。缺乏安全感与缺爱使得她认为,把一切控制在自己手里才是爱自己。她嘲笑着闹剧般的生活,冷漠的拒人千里之外。

  可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蹭伞、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的生活让露丝感觉好累……她最终决定和艾伦结婚。艾伦已经54岁了,虽然年纪大露丝很多,但露丝不在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好编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表现得十分体贴。更重要得是,他是真的爱露丝。

  和他在一起,露丝终于感受到了安全感。艾伦包容她的一切,让她能无拘无束的做自己。一直以来在露丝的内心,她既渴望婚姻,同时又恐惧婚姻。但艾伦的爱,让她觉得,他会是一个很好的丈夫与父亲,不该担心自己会是个糟糕的妻子。婚后一年,露丝怀孕,生下了儿子“格雷厄姆”。

  婚姻第四年,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艾伦像往常一样睡去,却再也没有醒过来,他毫无征兆地在露丝的枕边去世。艾伦过世的那一年里,她经常回忆过去。独居的那一年里,作为独居的母亲,她第一次理解了父母的选择,理解了自己所经历的的一切。

  母亲失去了深爱的孩子,害怕会再次失去,所以克制对自己的爱。看着儿子她根本无法想象失去他,自己能否继续活下去。她渐渐理解了母亲,独居的这一年,她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爱可以超越一切,她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达到何种程度。

  踏过千重浪的露丝,在独居的这一年,终于明白了“爱”首先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果说露丝的第一段婚姻是嫁给生活,那么第二段婚姻则是嫁给爱情。一次阴差阳错中,露丝卷进了一桩谋杀案。作为目击证人的露丝与负责案件的警官“哈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生的第二次婚姻让露丝的心终于落地。从1958年到1995年,37年的时光。露丝经历了太多的痛苦煎熬,命运就好像一直跟她过不去一样,总是在她决定改变时给她当头一棒。比如父亲,她爱父亲,却又恨他。当她下定决心与父亲和解时,得到的却是父亲自杀的噩讯…

  当她准备与第一任丈夫携手余生时,他却因突发心脏病而撒手人寰。从前的露丝就像个刺猬一样,谁也别想轻易接近她。可是当她忍痛将身上的刺一根根拔掉后,却接二连三的遭遇打击。

  但露丝从来没有屈服过,命运多舛的她在不幸中坚强成长,在质疑中理解原谅、在孤独中坚持理想、在人生无常中寻找希望、在噩运的炮火中一次次迎着逆风而唱,她用顽强的生命力,亦步亦趋的追寻着幸福的光芒。

  约翰·欧文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最大的魅力就是用幽默的语言让读者跟着笑,然后又用饱满充沛的情绪让读者跟着流泪。丝丝入扣的行文带着读者深入故事,楚楚动人的细腻感情让读者感动不已。他不似“马尔克斯”那般宏大悲壮,也不似“村上春树”那般孤独的自我流放。

  他笔下的人物,平凡又普通。这些贴近生活的真实人物,在各自不幸的人生中努力寻找着希望。在成长中看清自己与生活,在磨难中依然保持幽默积极向上,就像书中的露丝一样,她开始用敌对的态度看世界,又在极度缺爱的成长中慢慢明白了爱的真意。懂得了,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拥有爱得能力。

  就像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所做的诗歌《当我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我得以平静。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自信」。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我的方式、我的韵律。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愿你余生,懂得爱、理解爱、付出爱、收获爱、尊重爱、珍惜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