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娃的存在,是提醒是挑战。为什么要用属性来讲,因为可以帮助理解,这种特性这样的运行模式已经在他的操作系统里,是他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想要去扭转行为,从行为习惯上训练,提供各种训练资源,输入正能量,否定他让他反省,徒劳。
希望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自己要怎样才能变成理想的另一个人?自己尚且难,又如何去直接改写对方,人这套系统太过精密,早已设定只能自己改写,命运也只能自己改写。家里有空性娃,先做的第一步是接受,无法接受就学习如何接受。理解可以帮助接受。
空性娃他自己是难的,首先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要意义的,他也会吸收集体无意识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他知道自己达不到,在心里其实也很无奈,身伤空偏空的孩子,还会很责怪自己,不动不行,想动动不了,但是又真的不想动。他自己不知道出口,也缺乏寻找出口的力量,他里面的初始程序就是这么写的。
看似空实则满。看上去空性派喜欢发呆,也不怎么思考,毕竟思考费力,看上去没有哪里是在运作的,空空如也,其实,他的脑子里满满当当,超离于现实的东西,不切实际的幻想随时都在大脑皮层里舞动奇迹。但他自己也知道很魔幻,所以不讲。所以,不能逼,由于太满,外面一用力,力道稍大,他就会卡壳,会当机,是真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的当机。有几次我试图带孩子释放情绪,回顾事件过程,他都说忘记了,不记得了,不知道。我很纳闷,十分钟前发生的事情竟然就不记得了,发生了什么,对方说了什么都不记得了,难以理解。后来在地图沙龙上觉知空性派才表达出,是当机,短路,掉线。所以,空性娃又真的是需要空间,外在没有让他紧张的力,中立、平静、缓慢地引导他还是能逐渐恢复运行的。
所以,看懂了吗,面对空性娃,自己和对方都相当需要空间,相当大的心理空间。有这个空间才有接纳,才有引领,就算不引领,光是接纳本身已经在心里开辟新天地了。
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命运还有更精准的安排,当空性派娃遇到不同属性的家长……
空性孩子遇到空性家长。这样的组合也是不少的,都很佛系,日子波澜不惊,空性孩子遇到空性家长,他的日子相对好过,因为对彼此都没有很多要求。但并不意味着空性爸妈不着急,只是爸妈比较能接受或者习惯了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状态。如果世间一直太平,一直安好,无事来生非,那么这样的生活也并无不妥。只是,这个游戏不是这么玩的,在内心习到真正的平静之前,妥协、退让、逃避从来都求不到真正的清净,外在遭遇的事件本就是内心不得平静的呈现,因此可能反而是被生活碾压的感觉,在无力感里徘徊。
空性孩子遇到感知派家长。互相嫌弃的组合,感知派家长基本上对这样的娃都是“没眼看”,敏锐的感知扫来扫去都是空性娃违背规律的操作,为了让自己好过点,只能视而不见。空性娃早已暗中观察,搜集对方装忍憋的证据,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内心已经吐槽一万年。如果可以,最好不见,问题就是不可以,眼中钉无法隐形。双方基本上看心情,好一下炸一下,谁都不会听对方说些什么,不忍入耳,对方的存在都是一种折磨。
造物派和身伤空家长,在要求孩子动起来这一天上可以合并。不遗余力地帮助空性娃动起来,找有趣的野外营地,看星星看动物;用丰富的体验来刺激,徒步、航空航海、爬山划船;激烈的不行换温柔的,跑步,自己不喜欢也带头跑;武不行来文的,看博物馆、练字……满心期待激活马达结果换来空性娃的一声长叹,太累了,不干了,他累伤了,于是迎来更长久的休息,你越用力他越撤退,越逼越无力。此刻不去释放情绪,家长眼睛里只有两个字“废物”,然后喷出去,像烙印一般。
然后身伤空家长会在以上感觉里轮流体验。
至此,说支持空性孩子不如说支持自己。学习释放情绪,腾出心理空间,还要大量释放,空间才够;在此基础上,跟他平静交流。学习规律信息,空性娃在寻找意义上需要规律信息的支持,他脑子里那些不着边际的假想也需要规律信息来收编,家长自己也需要规律信息的指引,否则,腾出的空间很快就被消耗了,自己也是一堆程序的乱运作啊。
还有余力的话,帮助他寻找热爱,也是寻找意义的过程,他会愿意在这里发力。
但,仍然要做好一个准备,他并不会马上转变。所以,看明白了空性娃如此强的倒逼机制,家有空性娃的爸妈你选择走哪边呢?继续用过去的自己去跟他消磨呢,还是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用这个机会重新去学习生命,迎接一个新的平和有力量的自己呢?
当然家有空性娃也不是没有优点的,毕竟他会很早就暴露,家长付出心血的机会成本小得多。其他派别的孩子,能动,能干,但是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啊!
其他派别的孩子,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