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到现在,基本在意识上专注于摸索并践行“培养习惯”这个命题,为啥?因为日益深刻意识到“习惯”这一工具的重要意义:提升执行力的不二法门,长期来看节省精力的最佳捷径。
培养习惯,其实这是一个具象的命题了,再往底层探一探,“培养习惯”这个意识本身也是需要培养的,比如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坐到桌子旁开始写作业那一刻,内心是无比痛苦的,面对痛苦的唯一反馈就是逃避,拖延、糊弄事、抄作业。。。当然,善后的工作往往更恶心,甚至被抓包。
最近在学网课,被助教逼着写作业,每次也是到DDL就抓耳挠腮憋不出来,这种感觉不要太熟悉。记得第一次上网课时,由于周期太长,基本坚持1个月后就到了疲惫期,这时候作业基本都是糊弄事,或者最后干脆不交了,闭营仪式都没脸参加。
现在也是进入疲惫期,对“思考”这件事本能地抵触,但可能从小抵触太多了,水瓶座的德行是“爱一切新鲜,反任何套路”,我的想法也由量变产生质变:为什么不试着接受一下下?习惯不舒服也是需要培养的新习惯。
比如,刚学到的新知识总是很难运用,更别提形成观感喜人的优秀作业,最近每天下班后都一个人闷在工位上,忍着大脑飞转过热产生的偏头痛,以及浑身每根汗毛都叫嚣着的抵触与不耐烦,还有抑制不住的沮丧和自我否定,分分钟内心上演一出求而不得的悲情大女主戏,配上哀婉的BGM。其实这种感受真的是很痛苦的,跟上学时不爱写作业一样一样的,这在游戏里估计就是副本小BOSS关,当然大BOSS是交作业本身。
这次我决定冒着血槽打爆的风险打通副本,毕竟我觉得我长大了(脑补豆子的大眼睛)!虚名和利益对我来说越来越有致命吸引力(俗不可耐.jpg)。
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驱动我“打通副本”的动力:
a.首先我觉得跟心理和实际年龄的成熟有关,在乎的事物、关注点不同了,从“对自己内心过分关注”、“宇宙中心我最大”的儿时心理慢慢过渡到“大局观”,这种过渡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以往感觉心里很难受很痛苦的事,现在变得不那么痛苦了,因此不会成为分散执行力的障碍。这可能就是从稚嫩到衰老的一种表现,玻璃心上生老茧。。。
b.再一个是发现自己每次失败总是卡在几个相似的地方,就如这次“疲惫期”遇到新知识,免不了要烦躁泄气,以往继续下去会走向深深的自我否定的结论,但还好我自己个从当年抑郁的边缘疯狂试探后鸟悄缩回来且知道这是条送人头的路(看清自我否定的逻辑是不通且无理取闹的,现在正在做的自愈尝试是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相对于自我否定,另一条路是我没尝试过的,就是沉浸式痛苦前行。忘了之前看过哪个中二电视剧里,我觉得堪称最灵鸡汤的一句台词“当你面对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向前迈一步”,就像佩奇一样在泥塘里打滚,像游泳时咬牙下水。总之,观望是痛苦的,比观望痛苦的是迈出第一步,而第二步开始的边际痛苦就会递减了。关于培养习惯最开始的阵痛期,改天有机会要记录一下。
c.不要撵地说,跟我新任爱豆有关~噢吼吼吼。。。我给自己设定的凑表碾逻辑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两个点最近的距离是垂直距离,SO与爱豆最近的距离不是跟车和接机,而是努力跟他一样优秀(捂脸.jpg)。
所以,秉持着死了也要完成作业的信念,我的执行思路大致是:痛苦地听课→痛苦地搭建作业思路框架→痛苦地写出自己的想法→痛苦地做v1.0梳理→快乐地提交→痛苦地参考优秀作业→痛苦地构思迭代→痛苦地根据助教意见修改→痛苦地完善v2.0→欢脱地再次提交……
心累到无法fu吸,所以也从未指望能得个优秀称号美美滴毕业,这次只求问心无愧地完成作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