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黎明:人类新史》(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由已故著名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和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合著。这本书于2021年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广泛讨论。
虽然书名中没有直接出现“不平等”一词,但它被普遍认为是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的传统叙事发起了一场颠覆性的挑战,因此常常被中国读者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来代指,因为它直接冲击了我们对不平等的“必然性”和“自然性”的固有认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主要论证和其深远影响:
《万物黎明:人类新史》详细介绍
I. 核心主旨与颠覆性观点
《万物黎明》的核心在于对人类社会演进的“标准叙事”发起了全面挑战。这种标准叙事通常认为:
从原始到文明的线性进步论: 人类社会从小型、平等的狩猎采集部落开始,通过农业革命,人口增长,逐渐发展出等级森严的社会、城市、国家、父权制,最终走向我们今天所见的“文明”。
“原始平等”的必然丧失: 狩猎采集社会是平等的,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财富积累导致了不平等和等级制度的出现。
国家和等级制度的必然性: 认为国家和复杂社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大规模社会组织问题的唯一有效方式。
卢梭/霍布斯二元论: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是“高贵的野蛮人”,社会化后才堕落;霍布斯则认为人类天生自私,需要强权来维持秩序。这本书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简化,并且在历史和考古证据面前站不住脚。
格雷伯和温格罗的颠覆性观点是:
人类历史充满了惊人的社会实验和多样性: 远古人类并非简单地按照线性路径发展,他们曾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形式——有的高度平等,有的等级分明,有的季节性地在不同模式间切换。人类拥有巨大的政治想象力和社会创造力。
农业革命并未必然导致不平等: 许多早期的农业社会实际上是高度平等的,甚至在拥有大型定居点和复杂基础设施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或明显的社会阶层。不平等并非农业的必然副产品。
自由是早期人类关注的核心价值: 作者认为,早期人类在很多情况下,更注重“逃离”统治、控制和剥削的自由,而非仅仅是追求物质积累或权力。他们通过迁徙、分裂或建立新的社会形式来避免或反抗压迫。
“开明的野蛮人”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作者指出,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自由、平等、批评暴政的许多思想,实际上受到了北美原住民社会的高度平等和自治模式的启发和挑战,而非仅仅是欧洲内部的思想发展。
不平等并非单一起源,而是多种形式的权力结合: 作者认为,不平等不是由单一事件(如农业革命)造成的,而是三种基本形式的权力结合的产物:
暴力垄断(Monopoly of Violence): 强迫和威胁的能力。
知识垄断(Monopoly of Information): 只有特定群体才能掌握的知识或信息。
魅力型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个人魅力或宗教/仪式影响力。
当这三种权力形式被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时,才真正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难以摆脱的压迫性等级社会。
II. 主要论据与证据来源
本书汇集了海量的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证据,从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来支撑其论点:
新旧石器时代的复杂社会:
哥贝克力石阵(Göbekli Tepe): 位于土耳其,是史前规模宏大的石阵遗址,建造于农业出现之前。这表明在农业和定居生活之前,人类就能组织大规模的集体工程,挑战了“复杂社会始于农业”的观点。
美索不达米亚和中美洲的早期城市: 许多早期城市(如特奥蒂瓦坎、乌鲁克)在某些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君主或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而是由某种形式的公民大会或集体管理,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多元组织模式。
欧洲新石器时代的库库泰尼-特里波利文化(Cucuteni-Trypillia Culture): 这些文化建立了巨大的定居点,人口可能达到数万人,但考古证据显示他们没有王宫、军事建筑或明显的贫富分化,似乎是某种大规模的无国家城市。
季节性社会变迁: 许多狩猎采集或早期农业社会会在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夏季可能聚集形成大型、等级森严的社会,而冬季则分裂为小型、平等的群落。这表明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开启”和“关闭”等级制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北美原住民社会的案例:
温达特人(Wendat)对欧洲人的批判: 作者详细引用了法国传教士和北美原住民温达特人之间的对话记录,揭示了温达特人如何以其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和对物质财富的蔑视,反过来批判欧洲社会的等级、不公和对财富的痴迷,从而影响了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
北美大平原和西北海岸部落的复杂性: 这些部落并非简单的“原始人”,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的仪式、经济系统和部落联盟,同时又保留了高度的个人自由和去中心化的治理结构。
III. 颠覆了哪些“常识”
“农业革命是人类堕落的开始”: 否定了农业必然带来不平等的观点。
“从原始到文明是单向不可逆的进步”: 强调人类社会演进的多样性、可逆性和实验性。
“人类注定要生活在国家和等级制度之下”: 挑战了国家和等级制度的必然性,展示了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其他可能性。
“人类本性是自私或无私的单一设定”: 认为人类行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不同社会语境下表现出多样性。
“启蒙运动是欧洲内部思想的纯粹产物”: 揭示了欧洲思想与非西方文明(特别是北美原住民)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影响。
IV.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万物黎明》不仅是对过去的重新解读,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提供了希望: 如果不平等和等级制度并非人类发展的必然结局,而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做出的选择,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这为我们重新想象和构建一个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强调人类的能动性: 我们并非被历史的洪流裹挟,而是可以主动地创造、实验和改变社会结构。
重新思考自由的定义: 提醒我们关注“免于被统治”的自由,以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重要性。
批判了历史宿命论: 挑战了“人类社会只能如此”的悲观论调,鼓励我们超越现有的政治框架和意识形态。
V. 争议与反响
《万物黎明》出版后,获得了普遍赞誉,但其宏大的论断和颠覆性的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证据的广度与深度: 批评者认为,虽然作者引用了海量证据,但有时可能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选择性地解读,或者对某些考古发现的解释过于乐观。
概念的模糊性: 一些批评者认为书中对“自由”、“国家”等概念的定义不够严格,可能导致混淆。
“乐观主义”的风险: 有人认为,尽管其挑战了宿命论,但书中过于乐观的基调可能忽略了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权力运作和压迫机制的顽固性。
对现有学术范式的冲击: 该书对主流的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提出了重大挑战,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辩论。
总结:
《万物黎明:人类新史》是一部极具野心、发人深省的巨著。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人类未来的政治想象力的一次振聋发聩的呼唤。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本性、社会演进的模式以及不平等的起源,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大的自由和能力,去创造截然不同的社会。对于任何关心社会正义、人类历史和未来走向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
你提到的《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全称是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 How Our Prehistoric Ancestors Set the Stage for Monarchy, Slavery, and Empire》(不平等的诞生:我们的史前祖先如何为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国奠定基础)。这本书由两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肯特·弗兰纳里(Kent Flannery)和乔伊斯·马库斯(Joyce Marcus)**合著,于2012年出版。
这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复杂化和不平等起源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代表了考古学和人类学领域中一种更为传统但又极其细致的视角,与你之前询问的《万物黎明:人类新史》(The Dawn of Everything)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详细介绍
I. 核心主旨与论证焦点
弗兰纳里和马库斯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并非某种单一原因或革命性事件(如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系列渐进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和经济变化累积的产物。 他们认为,这些变化使得某些个体或群体能够积累权力、财富和特权,并最终将这些优势制度化,为后来的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国等高度不平等的社会形态奠定了基础。
与《万物黎明》强调人类社会实验和选择性地接受或拒绝等级制度不同,弗兰纳里和马库斯更侧重于识别那些导致社会分层和不平等“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机制”和“驱动力”。他们认为,一旦这些机制开始运作,社会就倾向于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朝着更加复杂和等级分明的方向演进。
II. 主要论证路径与方法论
本书采用了一种大规模的、跨文化和跨时代的比较考古学方法。两位作者是世界顶级的区域专家(弗兰纳里以中美洲研究闻名,马库斯也是中美洲专家,并有安第斯山脉和旧世界的研究经验),他们将全球各地——包括: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
埃及(Egypt)
中美洲(Mesoamerica,特别是瓦哈卡谷地)
安第斯山脉(Andes)
中国(China)
北美洲(North America)
欧洲(Europe)
等地的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考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导致不平等出现和发展的共同模式。
他们大量使用了对地层学、定居点模式、墓葬品、纪念性建筑、艺术表现和动植物遗骸的详细分析,来推断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财富分配和权力关系。
III. 导致不平等的关键“驱动力”或“机制”
弗兰纳里和马库斯详细探讨了以下被他们认为是导致不平等产生的关键因素或“驱动力”,并强调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人口增长与定居生活: 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和定居模式的形成,资源管理、冲突解决和大规模协作变得更加复杂,为领导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剩余产品: 农业革命带来的剩余食物和财富(例如,储存的谷物、驯养的牲畜)为精英阶层提供了剥削的基础,他们可以控制这些剩余产品,并利用它们来支持非生产性劳动力(如战士、祭司或工匠)。
贸易与专业化生产: 对稀有资源或特定产品的控制(例如,黑曜石、玉石、盐等),以及对手工艺品生产的垄断,使得某些个体或群体能够积累财富并获得权力。
战争与军事组织: 随着部落冲突的增加,军事领袖的出现变得必要。胜利者可以通过征服和剥削被征服的群体来积累财富和权力,甚至将他们奴役。
宗教与意识形态: 宗教领袖(如萨满、祭司)能够通过控制超自然信仰和仪式来获得特权和权威,他们可以宣称与神灵沟通,从而使自己的地位神圣化和合法化。
继承与血统: 一旦财富和权力被积累,精英阶层就会寻求将其代代相传,通过血统和世袭制度来巩固其特权地位,形成贵族阶层。
劳动力组织与动员: 能够组织大规模劳动力进行公共工程(如灌溉系统、金字塔、城市建设)的领袖,能够展示和巩固其权力。
法律与强制力量: 随着社会复杂化,出现了正式的法律和强制机构(如警察、军队),这些机构被用来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并镇压反抗。
IV. 从“平等”到“不平等”的演变阶段
本书可能不会严格地划分阶段,但其论证隐含了社会从相对平等(如狩猎采集者)向以下阶段演变的过程:
平等主义社会 (Egalitarian Societies): 狩猎采集部落,决策通常是共识性的,财富积累有限。
等级化社会/部族 (Ranked Societies/Tribes): 出现地位差异,但通常是基于个人成就而非世袭,财富差异不显著。
酋邦 (Chiefdoms): 出现世袭的酋长,他们控制资源分配,但其权力往往受限于其“魅力”和再分配能力,社会阶层开始形成。
早期国家 (Early States): 出现正式的政府、官僚机构、强制力、明确的社会阶层(贵族、平民、奴隶),以及领土主权的概念。不平等在此阶段被制度化和合法化。
V. 与《万物黎明》的对比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与《万物黎明:人类新史》是两本在这个领域截然不同但同样重要的著作。
《不平等的诞生》: 倾向于强调不平等出现的“路径依赖性”和“机制性”。它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不平等是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相对“可预测”或“必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为了解决大规模组织问题而发展出的权力结构。它关注的是不平等是如何“变得”如此顽固和普遍的。
《万物黎明》: 强烈反对这种“线性进步”和“必然性”的观点。它强调人类社会在过去曾拥有巨大的选择和能动性,发展出各种非等级制的复杂社会,甚至可以在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切换。它认为不平等不是必然结果,而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放弃”了自由和实验,选择了或被推向了等级制度。它更关注不平等是如何“被建构”或“被选择”的。
VI. 影响与评价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被认为是系统性研究不平等起源的重要里程碑。它提供了一个详尽的、基于大量考古证据的框架,来理解古代社会如何从相对简单演变为高度复杂的、等级森严的文明。
优点: 资料翔实,横跨全球,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案例。论证严谨,尝试找出普遍性的模式和驱动力。对于理解国家和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局限性/批评: 尽管作者声称避免单一决定论,但其强调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仍呈现出一种“由简到繁,由平等到不平等”的线性或阶段性演进的倾向,这正是《万物黎明》等新近著作所批评的。它可能低估了人类在塑造社会形式上的能动性,以及非等级制复杂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和持久性。
总结:
《The Creation of Inequality》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学著作,它通过广泛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不平等形成的多重机制和历史路径。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从史前部落到早期国家演变过程中权力、财富和地位如何累积和制度化的严谨框架。虽然其观点在最新的学术辩论中受到了挑战(尤其是来自《万物黎明》),但它依然是研究社会复杂性和不平等起源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传统考古学如何解释不平等起源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