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的时候,中国开始搞经济建设,一切从实惠出发,衡量老师教学成绩的大概是用考试而不是看学生的能力,所以学校不设大字课。写字时间是有的,大多用来自习,做作业。总之黄金的习字年龄都荒废了。
每年春节前父亲都要写对联,笔墨纸砚初相识,父亲在写,我在一旁伺候,只对内容感兴趣,记住了一幅联语: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对书法并不去深究,觉得那是古人的东西。就这样与书法擦肩而过,以致后来别人送我一副字:宁静致远,我说欣赏不了,挂在墙上充门面吧。字写得好与不好我确实不懂。
朋友的父亲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每次去他家都可以欣赏欣赏。朋友有时来了兴致,也泼墨挥毫,一阵表演,我也只当当观众,也是看热闹而已。写的人不用心,看的人不入心。其实我是觉得学那没用,甘心当个门外汉。
不知什时候,突然对书法感兴趣了。也许从女儿学字开始,也许从得了书法家的墨宝开始。也许是在几次的旅游时看了不知哪个皇宫大门上的条幅或者古老的碑文开始。总之觉得书法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和唐诗宋词一样应该继承和发扬。
书法艺术逐渐对我产生了吸引力,慢慢喜欢欣赏那一撇一捺所表达出的气势,还有那浓淡相间所流露出的韵味,至于笔断意连,行云流水,大气磅礴犹如弹琴,打拳,看得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每当有书法家写字。我总想站在边上看看人家如何运笔,如何用一支软软的笔写出俊逸潇洒的书法。不过对我来讲,书法艺术像一位羞答答的新娘,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
今天图书馆有著名书法家王国柱老师回乡公益讲课。我踩着点去听课,会议室坐无虚席。
王国柱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铁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获奖、入展: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艺术奖;
中国书坛第六届新人作品三等奖;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中国中部六省书法作品联展;
中国铁建一、二届书法作品一等奖;
林散之奖全国第三届双年展;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张芝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第四届永乐宫优秀奖;
第五届永乐宫百佳奖;
中央企业首届书画大赛(书法)优秀奖;
纪念傅山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山西省第15届群星奖一等奖;
山西省第八届省展最高奖。
他说书法不仅仅是写字,除了应用功能还用来欣赏。区别于印刷体,美术字。这就有个法度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汉字。
他主要讲的是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宝之一。
结体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
线条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但《祭侄文稿》一是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展书法家的个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二是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赋予立体感。《祭侄文稿》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的最好的领悟和展现。三是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文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所以,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
章法
《祭侄文稿》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祭侄文稿》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线条凝重缓慢,章法和谐自然。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第10行的“顺”、“尔”之间,第11行的“受”、“命”之间,第16行的“覆”、“天”之间,第18行的“承”下和第21行的“及”字的顶部留白,是整幅作品的透气之处,加上与第8、10、14、15、19、21、23行涂改部分茂密浓厚对比,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无意间调节了浓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悲愤情绪得以宣泄。这也正说明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
墨法
《祭侄文稿》其墨法苍润,流畅自然。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
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从“惟尔”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归”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天下悔”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一次蘸墨,疾书数行,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情感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其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震动着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听人讲书法,当然是云里雾里,不太明白。而且王先生用名家名篇来给我启蒙也是起点太高了。
不过我却悟出来书法创作和文学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我以我手写我心。书法不是刻意模仿的,也不是雅俗共赏的。不是作秀,更不是杂耍。应该从基本功练起,踏踏实实做自己。埋头苦学。做学问得往深走,往宽走。往高走那是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