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说:“唯一不担心后路的方式,就是把前路走得更长。
这句话其实是提醒人们把重心放在当下,不要把自己置于没有后路的险境中。
然而中国自古沉迷以少胜多,化险为夷的传统。秦国灭楚国前,秦王嬴政想在年轻将领李信和老将王翦二人中选择主帅,问李信:‘’这次攻灭楚国,你觉得得用多少兵力?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最多二十万。”秦王又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最少六十万。”秦王说:“人老胆小,王将军老了。李信年轻勇敢有为。”于是,任命李信为将,和蒙括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结果李信被楚国项氏一族大败而归,最后秦王不得不亲自去请老将王翦挂帅出征,举全国六十万兵力一举灭了楚国。秦灭六国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一一击破,以少胜多在一两场战役中会奏效,但是要夺天下,需要绝对优势,不要把自己每次都置于险境中。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战固然都青史留名。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大破前秦符坚的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这些战役都出现了很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但是试想一下,在赤壁之战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万一诸葛亮借不来东风怎么办?不是把孙刘联盟的将士的生命当筹码赌一把吗?真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还有三国鼎立的故事吗?
东风只能借一次,空城计只能唱一出。五虎上将都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他们是少数,是小概率,是昙花一现的后路,经济、人口、粮食、土地等综合国力才是海阔天空的前路,所以风华绝代的他们都改变不了蜀国被魏国灭亡的大势。不能寄希望于小概率的事件去决定大的趋势。
一两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毕竟只是极少数,夺天下绝对不靠几场少数消灭多数的战斗。解放战争初期,我们人员装备都不如国民党,但是利用了国民党反动派内部不团队,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限定的作战范围内集结比敌人多几倍的兵力形成切割包围,围点打援,各个击破。
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既倒是英雄主义,在险境中化险为夷是英雄主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是英雄主义。然而战场上的英雄都不希望有战争,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不把这个世界置于险境,愿这个世界少一点英雄主义。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每个人尽量对选择可以择善而从,对过程可以从容不迫,对结果可以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