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生宝宝,之后一段时间老公去外地工作,婆婆把儿子带回老家,那是我工作以来经历过的最灰暗时光,亲人不在身边,自己工资低,孩子需要奶粉钱,房贷需要现金还,有的只是一个人常常需要独处的时间…
寂寞贫寒的时光常常让我思考人生,循着内心的需要,我开始阅读,第一本正式读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凭借一颗年轻的、不怕吃苦、肯学习的心,不停的规划着自己的生活,也从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孤独感人人都会有,这没什么,而要变得拥有心底的个人力量,就需要做点什么,需要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
跟随着内心,二三十元的书常常一本一本的来到我家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李欣频《人生的十四堂创意课》系列,以及女性类书籍《先斟满自己的杯子》等等,那时候大多读一些心理学和自我成长类的书,也读关于成功女性的一些自传,偶遇特别有感觉的书,我会很快的去写书评,前几年写过50几篇书评。书读的慢慢多了,读书的方向有了更多的拓展,毛姆、村上春树、刘瑜、曾仕强还有很多的流行书、经典书及工具书也常常在我的阅读范围。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我身份证的一张照片距离现在八年有余,可是那时候的我显得比现在还要苍老一些,读书帮我打开了一个视角,那里有优秀女人的模样,有办法,遇到写的坦诚一点的书则会告诉你只要不放弃,你总可以到达想要的彼岸。
因为读书关系,我变得常常一个人可以在独处,开始思考并写作,变得再也不害怕一个人,我可以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去运动,我变得自由和生机勃勃,变得总能看到希望,变得爱说爱笑知道什么事情不关我事,因为我清楚想要什么,时间愿意花在哪里,读书也让我避免卷入一些是非,有趣的是,那些是非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没有好的结局,也从不掺和,在这里要感谢读过的一些哲学的书 ,哲学的书一开始并不看得懂,通过于丹讲解《论语》、《庄子》、《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开始渐悟。起初开始读哲学是因为一本叫做《做女人应该像希拉里》的书,里面提到希拉里爱看哲学的书。
读书也有一定的方法可言,不需要一开始就啃艰涩难懂的书,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作者和内容上浅浅入起,再看看这些人受谁影响,她们又提到了哪些书,比如李欣频的书里就有大量的书籍推荐,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电影推荐,她们之所以成为她们,读书、电影、旅行、社交,独立思考肯写作都是成就她们的法宝。
读书多了,自然眼界就打开了,有时候想找一个智者聊天,不知道她是谁,在哪里,就算知道了,人家也不一定搭理你,这时候就可以读相关的书,读书很简单,网上下单买一本,最多一两天到货,翻开找答案,同时看人家的书评或摘录也是叩开大门不错的办法。
关于读书,杨绛曾经给出这样的定义: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从2008年到2015年,七年时光,我从不间断的阅读,大约积累了250本,其中有一年热情最高,读过60本书,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看到因为阅读,自己的确变了,变得沉静、爱思考,做事有主张,慢慢的,我发现在工作上我喜欢看事情背后的逻辑,看事情的全部样子,变得做完事情能够梳理流程,我觉得这和读书写书评,梳理书中段落、逻辑有一定的关系。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认为是让生命变得理性、客观,容易理解身边的人和事,故事看多了,特别是历史哲学心理学这样的书,看多了,能变得包容起来。
七年是一个不短的时光,如今我想重新调整,再出发,从广泛阅读到主题阅读,而把增加见识广泛摄取的环节放在旅游、电影上,我希望从今天开始,给自己设定研究的方向,实际上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这段的主题阅读在如何高效阅读和思维导图两块上。
开始进行主题阅读,之前一直也觉得需要有不一样的开始,可是至于那个不一样是什么,处于混沌的状态,我一直想做一个有技能的人,在某一领域深根细作,如果,在阅读做主题阅读,也是一个切合内心想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