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j今天开始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两个班用了两个不同的思路,比较下来,两种思路各有利弊。

思路一:面动成体引入,启发思考:用一张长方形纸,如何得到一个圆柱?

学生自然能想到绕一条边旋转,当然学生都会比较容易想到绕长边和绕短边旋转,但绕对称轴旋转,需要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旋转?

进而比较三种不同的旋转形成的三个圆柱,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的角度来发现圆柱的特征。然后再通过反例辨析,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上下是一样直的,一样粗细,因此有一个曲面和两个底面的立体图形不一定是圆柱。

在此基础上,借助图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中,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圆柱的那一部分?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绕那条边旋转,哪条边就是高,其实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个解题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

这一部分大概用掉了25分钟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转一转、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等方式,较为深入地理解了面动成体,发现了圆柱的特征。但接下来该继续研究圆柱?还是研究圆锥呢?按教材的安排,是将圆柱和圆锥放在一起了,当然,这也有其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她们都是由同一种运动方式得到的立体图形。在第二节课上,我就是通过“还有哪些图形也是通过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学生说到了直角三角形,顺势就研究了圆锥的特征,进而通过比较两种图形的高,引导学生理解: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因此只能有一条高,而圆柱的底面上有无数个点,所以有无数条高。

这样上下来,感觉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但总感觉对于圆柱的研究并不十分透彻。“还有哪些图形也是通过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一出,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三角形,但马上有学生就补充了直角三角形,在交流的过程中,顺势就把“绕斜边旋转“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在说到梯形时,有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只能是直角梯形,却忽略了等腰梯形,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明白了原来绕等腰梯形的对称轴旋转一周,也可以形成圆台。

而在第一节课时,用同样的方法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后,我则是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旋转可以得到圆柱,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得到圆柱呢?学生想到了用长方形纸卷起来,用圆形叠放等方式,通过不同方式的演示和操作,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立体图形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得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但对于圆柱的切面这一问题,没有涉及到,有些遗憾,看来自己的课堂上还是有些随意的,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其实如果再有5分钟的时间,这个问题应该能讲到,,进而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的立体图形的切面分别是什么?同一个立体图形,它的切面的形状会和什么有关?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