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
1、批驳对方、提出疑问(引用课文的话)
2、正面例子:眼见不一定为实(孔子和颜回的故事) 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主观感情误导、片面看问题、眼见得到的虚假的表面)
日本作家的故事、举报父亲的女孩、孔子;
公开课;
3、怎么让眼见多一些实 ,少一些主观色彩,客观看问题(日本作家、狄仁杰娄师德、社会现象、林徽因);
全面看问题(冰山理论、公开课);
怀疑精神(镜子里的画、侦探、哥伦布);
探究真相 (寻找真实、模式侦探)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的例子与不知足的例子对比
4、是什么1、什么是知足常乐(是满足现状、是善待自己、大智慧)(苏东坡)
5、为什么知足能够常乐(减少烦恼、胸怀宽广)(长寿老人、禅宗哲学故事)
6、怎么做到知足常乐(珍惜当下、心理疏导自救)(菜根谭、沈从文先生在《烛虚)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惟俨颔首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禅的态度。”
眼见一定为实吗?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说,“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亲见的一定就是事实根据吗?对此,笔者颇有怀疑。
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七日没有吃饭,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一会儿,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然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圣人如孔子,尚有所见非实的情况,更何况我们一个普通人呢。难怪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那么眼见为何有时候不一定是实呢?
首先,主观感情会让所见蒙上感情色彩。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一个事物,角度不同,所见便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审美,均带上了审美者的主观色彩。他眼中的那个西施般的情人,在你眼中或许是丑鄙的东施呢?文学欣赏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眼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但事实是怒放的花怎会带泪,宛转的鸟鸣又怎会惊心。
其次,有时候眼见的事实会有一定的偏颇。我们不是全知全能,受时空的限制,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又往往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孔子亲眼看到颜渊用手抓起锅里的饭先吃了而不高兴,那是因为墙上的灰尘掉下来恰恰是被孔子孔子忽视掉的另一个事实,这种所见的断章取义常常会影响我们的主观判断。常常自以为是的我们啊,请记住,通常情况眼见的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事实却是冰山下面被浩瀚大海所掩盖着山体啊。
另外,我们亲见的事实有时候会是一种被伪装的假象。比如我们亲眼看到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把自己拦腰“锯断”;或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庞然大物(火车或飞机)倏然“消失”。现实生活中魔术大师不会把自己“腰斩”了。魔术告诉人们:"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我们既然相信魔术是虚假的,那么,为何会轻易相信了其他的眼见即是事实呢。
连亲眼所见都不可信,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相信的。在此,笔者并不要误导大家走上悲观的虚无主义,而是想借此提醒大家,如何让我们的眼见少一些虚妄。
请允许我再套用顾颉刚先生《怀疑与学问》一文中的话“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才做出判断。”孔子之所以不会被眼见的表象所迷惑,是因为孔子不相信自己的所见,并做了实地调查,才掌握了事情的真相。颜渊是幸运的,得以遇到孔子;孔子是明智的,能不被表象迷惑。
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让我们的灵魂能够高贵的独立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