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孔子也在表明,自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好古”,只要不是违反大局面的“礼”,也是可以俭的。但是在跪拜这件事上,在礼方面是不能“俭”的。这表示的是对于堂上人的尊重。

但对于今日而言,“礼”依然是越变越简的。整个世界上的文化的变动,基本上都是从物质层开始变,物质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后,才慢慢改变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习惯改变了之后,才慢慢地改变了制度。所以,物质、习惯、制度的改变,是一个社会演变的规律。

从麻到纯,是物质上的改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也是物质上的改变;物质上的改变之后,制度上的改变一定是滞后的,所以此时,现在民间开始改变,民间的行为举措开始放松,最后到正式的制度上,取消了那些复杂的礼仪。

这段话就是说,孔子也会有一些“滞后性”,我们要理解,但是对于礼的重视,不能随意轻视。

这句话,让我了解到了一些社会规律,还有无论到何时,“礼数”一定要有,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敬畏之心。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一生都在杜绝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孔子是杜绝这四件事的,因为孔子觉得这四件事会给组织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毋意:不凭空猜测,我理解的就是,不要内心戏太多,要去追求客观事实。

毋必:不武断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要毫无原则听任并做到的,错误的执行力,会把一个队伍带向深渊。领导顽固的主观意志对于一个队伍来讲,是要给非常危险和恐怖的事情。

毋固:不要固执,我们收获了新知,遇到了自己的瓶颈,我们该改变、该认错都是必须要做的,这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

毋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古人也常说:意必固我。

结合我们现代的知识,就是“推理阶梯”,无论是我们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们,通过一个端倪,就会去揣测原委。这就是委屈、难过、生气的缘由。这也是我们与员工、与同事关系变糟糕的原因。这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因为我们日常就经常往返于推理别人与被别人推理的环境中。

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推理代替了沟通,因为沟通会尴尬,产生“算了,我们心知肚明,看破不说破”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就是一种放弃的动作。

所以“意”就是在一个组织关系中,对组织氛围最为破坏的一种伤害。孔子2500年前就告诉了我们“不要瞎猜!”。

“必”这个事情,如果我们对于领导的意见无条件执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这就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以讨论、可以纷争,再决策的。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毋意、毋必”,就能够做到“毋固、毋我”了。

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孔子相信实事求是,是因为孔子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在人生中,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才是人生进步最快的速度,但如果一个人说,一件事最好按照我所想的那个节点一个一个得发生,最后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目标,我们的想象力往往跟不上孔子的成长速度。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和不确定性共舞,我们不能够信任他人,我们觉得周围的人都是只能成为我们的工具和延伸,那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一定是意必固我。

而我们如果能够放松一点,我们相信别人能够像我们一样好,相信别人也会认真负责,相信周围的人也是好人,也能够对这个世界负责,那么我们才真的能够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个不确定性是我真的欠缺的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