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到什么程度?
在潮汕当地,类似门店有近3000家;在上海,一年内开了2500家;在北京,店数过千家;在厦门,几个月内开了400家;在杭州,2公里路段内,开了11家;在重庆,潮汕牛肉作为外来户也广受欢迎。也就是说,在一年内,全国开出了一万家潮汕牛肉火锅店。来也一阵风,走也一阵风,热闹开场,黯然离场。
凭什么那么火?
在各地火锅都遍地开花时,潮汕牛肉火锅作为新起之秀迅速崛起,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火遍全国。而助推这股势头在于潮汕火锅的新。
1、开放式厨房
很多餐厅的厨房都是隐于餐厅后面,消费者只能看到成品。而潮汕牛肉火锅却在每个店配一个透明厨房,厨房里的案板差不多有2米长,刀工精湛的厨师用熟练的技艺现切现卖,不仅让消费者看到新鲜的食材,吃的放心,更满足顾客的好奇心,能观摩到食物制作的全过程。
2、吃法讲究
潮汕牛肉火锅极具潮汕地方特色,菜单有脖仁、肥拼、吊龙、匙柄、雪花等新颖的名字,还配套了各种不同的烫法和吃法。比如肥胼,只需在锅内涮8秒,匙柄,入锅8—12秒味道最佳。
吃一顿潮汕牛肉火锅,就是体验一场奇妙的美食之旅。正是这一派新意的吃法,让当地的消费者大为喜爱。但是,一旦走出当地,疯狂扩张的开始,就是品牌加速死亡的开始。
供应链的短板
一年时间里,上海40%的潮汕牛肉火锅店全部亏损关闭,同时,其他城市无一幸免。而罪魁祸首是供应链的短板。
潮汕牛肉火锅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就是食材。潮汕地区并不盛产牛,大都是购买川贵地区的黄牛,让它在潮汕生活一段时间,养到合格后,再运送到屠宰场,每天现杀,只取牛身上的37%精华部分,也就是220斤的上好黄牛肉,运送到店,现切现卖,要保证牛肉的最佳口感,一头牛从屠宰到餐桌的时间需控制在6小时以内。
这也就是,当初,很多当地的火锅店都开在屠宰场附近,甚至有自己的牛场。而一头牛的生长期最短也需要10个月,如果市场上有上千家店,那每天一家店消耗1头牛,那一天上千头的供应,就是一件棘手的问题。
6小时的最佳口味期,这个品质优势,对开在外地的店来说,根本办不到。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店就直接选择周边地方进货,较之川贵地区农民散养的牛,品质完全差之千里。也许,消费者会奔着“潮汕牛肉火锅”这一品牌来消费,但是,第二次却难有。供应链的短板,正是潮汕牛肉火锅作死的主要原因。
专业人才的缺失
潮汕牛肉火锅因为对于食材的极度挑剔,对切肉工的要求很严苛,不仅要对牛的每个部位都了如指掌,刀功达到每片肉厚薄均一,下水不超过10秒必熟程度,而这样专属人才却很少。而要做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必然请潮汕当地的切工师傅。当然,潮汕的切肉师傅都是组团出来,一起来,也一起走。如果没建立相应完善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基本是一个切工师傅就会搞垮一堆牛肉火锅店。
跟风模仿严重
在中国,一个生意火爆了,就会有一群模仿的人出现,山寨模仿层出不穷。而仿品也做乱了真品的市场。满街都是潮汕牛肉火锅,你根本分辨不出来真假。迅速被同质化,没被超越,却被市场搞垮。从供应链到人才,从源头到餐桌,从品质到品牌,潮汕牛肉火锅没有核心的竞争力,当一群人和你抢市场的时候,这门生意就没法做了。这也是很多餐饮品牌无法摆脱的命运。
而火锅大佬海底捞一直被模仿,却无法被超越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那就是认准了餐饮卖的不是菜品而是服务,还有就是海底捞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每年,餐饮都面临一次行业洗牌,而真正生存并发展起来的品牌餐饮却越走越远。
潮汕牛肉火锅的迅速崛起和衰落,值得很多行业餐饮人学习和汲取教训:
1、没有强大的供应链,不要盲目扩张。
2、没有相应的人才机制,注定会遭受“釜底抽薪”的命运。
3、就算有创意的卖点,别人无法超越你,也会跟风搞死你。
“贪多求快”的生意,注定是作死的节奏。
素材整理于餐饮老板内参、江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