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根:天水伏羲故乡
导语:2025年1月19日,为了了解甘肃天水的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承古韵精华,扬曲园风华”社会实践队走进了古朴庄重的伏羲庙,探寻华夏文明始祖,一览伏羲文化风采。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祖,三皇之一,史记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亦称牺皇,其为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今山东省菏泽市)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如今甘肃天水)。
实践队员查阅文献得知,伏羲是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第一位载入文献的男性始祖。他在劳动技能低下的渔猎时代,发明了捕渔、捕兽、捕鸟的网罟,解决了先民的饥饿劫难,开创了畜牧养殖业。在先民蒙昧之时,始做八卦,教愚昧以为智慧;在人以群分之时,始定姓氏,使先民有了家族符号,避免近亲结婚。实践队员了解到,之所以尊伏羲为“人文始祖”,是由于伏羲是使中华先民从蒙昧步入早期文明的伟大祖先。中华民族自谓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被称为全世界华裔的人文始祖,也皆由伏羲起
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伏羲庙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队员们行走在伏羲庙街道上,感受着历史建筑的庄重古雅,平整宽阔的青石板路,四处可见的伏羲先天八卦的装饰纹样都使实践队员仿佛置身时间洪流之中,如同在与中华文明对话。实践队员们还注意到在伏羲庙前的广场上分布着许多铜像,既有黄土高原上夯土起垅的农民像,也有挑着扁担兜售“呱呱”、“凉皮”的小贩。午后,市民们聚集在伏羲庙广场上,在廊桥下的阴凉里聊天。此时,隐于民间的“艺术家”们便拉起二胡,或是唱起秦腔,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从当地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口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天水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秦人就在渭水河畔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此后历朝祭祀,相沿成习。明代,天水祭祀伏羲形成定制,每年分春秋两祭,程序严谨,祭文由礼部制定,并制礼作乐,天水成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近年来,为了宣传和发扬伏羲文化,方便全国各地群众和海外侨胞追寻华夏文明之根,共同纪念伏羲人文始祖,相关部门遵循当地习俗,组织民间力量共同举办伏羲文化节,庆祝伏羲诞辰。同时,相关部门还整修了伏羲广场,将旧有的铜钟、铜鼎妥善保护起来,新建了不少设施,方便市民游览、休闲。
曲阜师范大学“承古韵精华,扬曲园风华”实践队来到天水伏羲庙,通过实地走访、阅览文献和与当地市民与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伏羲和伏羲文化。采访中队员们发现,当地市民对伏羲庙的保护与修缮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支持。其中一名在广场上散步的市民表示,伏羲庙不仅能为天水吸引游客,还能在平时为市民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未来,曲阜师范大学“承古韵精华,扬曲园风华”实践队还将更深一步了解伏羲文化,为传承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王子轩
“承古韵精华,扬曲园风华”社会实践队
指导老师:孙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