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人说话太多,往往是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恶语伤人,好谈是非,不但自伤口德、毁人名誉,还容易惹怨成仇,终成祸患!
所以,为人处世,应当管住一张嘴,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谨言慎语,不出恶言,不论人之短,不谈人之非,方不知结怨于人。
其实,谨言慎语并非不言不语。言多、言少是相对的,没有定规。正确的讲话态度最好是:该说则说,不则说泽保持沉默,该说则说,不该说不说,开开批评他人的事不可做,而圆滑的说话方式也切勿过头。
虽然言多、言少没有定规,但现实时的情况是,话说的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漏洞。而且中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很容易出现歧义,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话没有什么问题,别人却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样,何况还有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清两朝,文字狱盛行,那些作诗、写文章的,那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诗文有问题呢?可是一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就会出现大问题。
比如,明朝的时候有个叫徐一夔的人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思是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这位圣人,救民于水火,为万世开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他肯定不会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可是传入一些居心妥测的人手里,那可不就是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吗?什么叫为世作则?则与贼谐音,这不是讽刺朱元璋参加过红巾军吗?做过贼吗 ?经过这样的解读,这位徐一夔先生可谓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反而被腰斩了。
可见,老子说“多言数穷”是多么有道理啊!老子不主张说,有些东西最好别写,比如说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等,因为说过的话还可以不认账,但写出来的文章,白纸黑字,想抵赖都不行。
所以,高明的人处世,从不多说话,他们宁愿用细微的表情,某种得体的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也不愿意用语言把不该说的话直接表达出来,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会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