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两位发小聊起现在的人工智能,似乎写文章、写诗、绘画、作词、作曲,人工智能都可以替代人类,真的是这样吗?
Deepseek刚发布的那天,我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在其朋友圈发出来一首由人工智能写的诗,感叹人工智能发展至此,文字工作者还有未来吗?
网上有许多的鼓吹,对Deepseek(后简称DS)的文字创作能力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DS输出的文字“充满诗意”。对此刚开始我并没有怀疑,但经过多番检测,给我的感受不是这样的。我拿自己写的诗让DS给意见,试图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同时也期望看到他人口中DS的诗意,希望获得灵感和惊喜,屡次尝试后发现,DS给出的文字,乍看之下似乎有些高深,细品之下则意义不大、缺乏情感,用“为赋新词强说愁”来比喻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如当天我导师发出来的那一首由DS创作的旧体诗,乍看之下,其中夹杂着我们看不懂的字词,有点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拼西凑的结果,没有意义,难以为之动容。
今天儿子问了我一个关于诗的问题,我顺便和他玩一回七步成诗的游戏,就是学古人每走一步作一句诗,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的创作。后来我写下来,找DS给意见,DS会细致分析这首诗的韵律是否符合体裁规范,是否遵循平仄音韵,是否有更好的表达,然后再东拼西凑的给出它的修改意见,同时还会刻意用一些比较难和不太常用的字、词,也拼凑出了类似“露华寒”的字眼,至此我就笑了。我对DS的修改意见反复提出不满,来回拉扯之下,最后显示“系统繁忙”。
我想说什么呢?DS这样的人工智能软件,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大数据和统计学,然后进行资源整合,所谓的创作逻辑是基于抄袭,和人类基于情感的创作大相径庭。任何的文学、艺术、音乐,脱离了情感,就失去了意义,也无法打动人心,甚至是人类如果单纯的出于野心和功利的艺术、文学创作,都很难真正走进人的内心。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传颂至今,大多数都是创作者由心而发,并且用简单易懂的,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就像旧体诗,前阵子我借助一首韩愈的诗作为我视频的旁白,内容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特别打动我,诗中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简简单单,非常好理解,比如“天街”、“小雨”、“草色”、“一年”、“绝胜”等等,通篇都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让人费解的词,但写的非常有画面感,充满意境。通过诗句的描述,一副初春小草刚冒尖的画面栩栩如生,也能够从字里行间读懂诗人对眼前春色的偏爱。这四句诗,几乎每个中国人读几遍就能体会到诗人在描绘什么?想表达什么?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去描绘、刻画比图画还要生动、美妙的景象和心情,这才是诗人文学修养的体现。并非刻意的运用一些生僻字、搬弄一些和眼前景象和心境关系甚微的文字来拼凑和堆砌。
最后,总结一句吧,人工智能也许可以替代一些重复性、统计性和标准化的工作,而绘画艺术、文学、音乐、设计等需要人的情感参与的创作领域,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