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日军在在重点铁路沿线乘势进攻,华北局面急转直下。山东地区在黄河北岸沦陷后,省主席韩复渠撤退到鲁西,让出了山东腹地,日军很快打通了胶济线,整个胶东地区被切割成几个独立区块,局势堪称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志领导了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进行了组织联络,物资集中等初步工作,这是共产党在胶东组织起来的第一支抗日武装。这时候的胶东地区群龙无首,既有国民党党员的留守势力,也有民团武装,老北洋残余势力,遣散的军警工人,土匪等,纷纷组织起来一些武装组织,这些组织和则为兵,散则为匪。整个社会秩序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
根据山东抗战史料记载,1938 年2 月13 日,理琪率领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奇袭了牟平县城,攻占了伪县政府,生擒了县长宋健吾等一批伪军官员。是战并无日军参与。
在攻占县城后,驻扎在烟台的日军派兵增援,向一大队留守部所在的雷神庙发动进攻。是战斗日军伤亡50 余人,一大队留守部损失惨重,数目不详。后原国民党牟平县保安队队长张建勋部策应进攻,一大队得以突围,但是领导了该次战斗的理琪同志牺牲。史料记载,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
战争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开始,但是看不到它的结束。
又一段史料,据《牟平县志》记载“1938 年2 月,日伪军300 余人由烟台进犯牟平城,行至辛安山,被国民党苗占奎部(500 余人) 伏击。战斗2 小时,日伪军死伤80 余名,被俘50 余名。苗部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等。”
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看,“进犯”和“增援”二词是迥然不同的。前者偏向于进攻态势。且该段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其中的“日伪军”,民国二十七年时局,大量的伪军并没有整编出来,彼时日军主力正在几个重点战场与国军会战,敌后战场的重要性并不突出,且彼时并没有大量中国军队伪军化的趋势。且该段史料具体时间不详细,前后没有援引不充,无法得知这是第几次进攻。反推雷神庙战斗是打援且为胶东抗日第一枪,则该场战斗则存在解释不通的问题。
我个人偏向于胶东抗日第一枪是苗占奎部所打。抗日初期,日军对于一些原理交通沿线的县城采取的是“传檄而定”的策略,山东地区经常出现日军占领县城后,因兵力调动突然撤退的局面,或者建立伪政权后撤回交通干线附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打击汉族政权的常有模式,尤其是近世史中清朝的建立,可以说清朝的统治是在明朝文武汉奸的“不懈努力”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彼时清朝还有“吊民伐罪仰承天命”的幌子,在近代国家民族主权等概念形成之后的中华民国,日军的这一策略并不奏效。经常是在日军撤退后,抗日武装打进县城举行暴动起义,在山东地区就有黑铁山起义,玉皇顶起义等等。因此我推测苗占奎部所打的日伪军,极有可能不是伪军,而是日军和投靠日军的汉奸人员,以供进占县城后建立伪政权所用。
其二,苗占奎本为牟平县警察局警察,趁乱拉起的队伍有五百人之多,队伍因为是原警察的缘故,枪械条件便利,且有土著武装的优势。而抗三军为客军,天福山起义后,该部主要在威海与国民党威海专员孙玺凤交涉,该部装备主要来自于逃跑分化后的国民党威海专署的库存。攻打牟平县是因为国民党保安大队队长张建勋的情报支持。总体来说前者更有伏击优势。
胶东抗战史上的这一枪正式打响了这片土地上长达七年的斗争,期间既有救国者的壮烈,也有芸芸众生的麻木,既有女儿“断发”,也有男儿洒血。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捍卫者,侵略者,其中的残忍,懦弱,希望,绝望都让人难忘,只是伏惟尚飨,善哉善哉。
理琪,河南太康人,中共胶东特委胶东特委书记,1938年牺牲于雷神庙战斗,胶东革命烈士。
苗占奎,河北沧州人,国民党山东第七区保安第六旅旅长,1941年被八路军在崖子地区击溃,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