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6结束了上海之游回到重庆,我就几乎没有社交,几乎与各种深交,浅交的朋友断了联系。在家里看书,听专栏----专注与自己的成长。如果要我评价一下这段时光的话那一定是一段精神体验极好的,收益巨大的时光。“学习知识”这个行为本来就是一个极佳的精神体验,给我充实感,满足感。然后与以前不同的是我在开始积极内化学到的知识,我在用我的行动在倒逼去主动消化。这件事能开展得这么顺利的前提是我几乎放弃了一切社交,现在想想:我是大学生,和朋友互动社交不会产生什么物质关系,所以我的社交大多还是没有目的性,但是凡事至少都得有时间成本吧,如果我在这进30天还是和他们在微信上进行持续的互动,和朋友们大吃大喝,好像并不能让我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发展成特别牛逼的关系,对我来说能带来收益最多就是在一起玩的时候会很快乐,但是却比不上学习的带来快感,那种学到知识的感觉的精神体验更好。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精神体验,到最后的收益,我的选择都是完胜。
社交是等价交换的
我是重庆长大在常州读书,重庆的义务教育相对没有江苏那边那么恐怖,重庆学生比江苏学生更早一些接触社会,重庆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对社会上的一些套路,酒桌上的礼仪,人情世故懂一些,而江苏的学生却不同,他们高中的教育实在是恐怖,出来学习他们几乎不会接触社会上的东西。我在江苏念书,大家都以诚相待,感情很真,所以我对“社交是等价值交换”这个概念一点都不甘心情。但是最近我回到重庆见我的朋友们,最开始见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就很客气,完全不像以前。我就是不是理解,最后在饭桌上我把我的一个铁哥们直言不讳的,带着批评的语气说了,告诉他我们中学朋友一场没有必要这么客气,我们之间应该是什么都说的,之后大家都放得很开,什么都说,讲到社交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都说更多的是讲不愉快的社交,社团里的官僚主义,我给他们讲我在大学的纯真结交的时候,我以为他们会羡慕我的生活,他们却几乎一致的说我幼稚。最开始我不信,我就是觉得我的生活更美好,我的社交也更有质量。但是我以什么东西都不能一棒子打死态度听了,最后总结出他们的社交充满功利,他们说我在用人情牌交朋友,给我举了很多他们自己身上活生生的例子,鲜明又惨烈,确实打动了我。
这几天我就在想也看了一些文章,发现他们是有道理的,有可取之处的。为什么我要社交?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去社交,最终都会处于一个目的,归根结底我们社交的目的是寻找利益,我们花时间帮助别人,和别人玩。这个行为最后产生的结果无非发生价值交换就是寻求精神上的体验(比如酒桌上的快乐)。抛开后者,前者通常才是我们社交的动力。价值交换一定是趋近于等价的,每个人都不傻,每个人的钱都是血汗钱,谁都不愿用1000块换500块,但是有的时候在我们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是有人打了人情牌,采取其他的迂回措施让你愿意用1000块换500块。这种话人情牌需要用时间去积累,但最后却不一定有效,很多情况是喝酒吃肉照吃照喝,但是一到价值交换的时候还是一码归一码。
反思我的社交也有很多纯粹为了价值交换的社交,而我的重庆朋友了给我感觉大多数社交都是纯粹的为了价值交换,最后的结果却很惨烈,从社交这个行为的本质和社交的效率来说,我应该尽可能的发起这类社交。就像我这个月的实践一样,放弃了过后,让我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收获也更多。
长期维护精神关系上的社交
精神体验一种稀缺资源,知己,家人,哥们,闺蜜,无条件支持你的人,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一起面对生活,是不能等价能交换来的,这些需要我们长期维护。这个月我很自私,有朋友找我聊天,出游,吃喝,我拒绝了不少。他们现在一致反馈我很高冷。如果这个反馈不断发展然后恶性循环,他们有一天会不会远离我?
必要的社交不能少,而且要长期维护
期待知己,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多,而不是朋友圈越来越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