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新疆库车县人。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人。
鸠摩罗什7岁出家,精通大小乘佛法。
在后凉滞留16年。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从事译经工作,在长安圆寂,终年69岁。
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中国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
鸠摩罗什和弟子译佛典74部584卷。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介绍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
真谛三藏法师
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
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梵文经典到梁都建康,发生“侯景之乱”,辗转来到富春,开始译经。真谛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坚持译经。
真谛和弟子译出佛典49部142卷。
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
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这二论是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据,真谛被尊为摄论宗的祖师。
玄奘三藏法师
玄奘(公元600~ 664年),河南洛阳偃师人。
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
玄奘在626年,从长安出发,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在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和弟子专心翻译带回的佛典。
玄奘和弟子译佛典75部,1355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义净三藏法师
义净(635~713年),山东历城人。
14岁受沙弥戒。36岁在长安和处一法师、弘论师决志赴印求法。
他在671年从长安出发,675年到中印那烂陀寺。684年,带梵本三藏50余万颂,回国。
归途重经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4年,从事译述。692年末和贞固、道宏离开苏门答腊去广州。695年夏回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他离京西游,历时25年,游历30多国,带回梵本经、律、论400多部。
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佛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经、律、论共56部,229卷。
不空三藏法师
不空(公元705~ 774年),斯里兰卡人。
不空唐朝时来华,对中国密宗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不空随师金刚智先到洛阳,后到长安,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国的影响大增。
不空和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刚顶经》、《般若》、《华严》、《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