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当大项目来临,都会焦虑,然后就会迅速的把项目的Checking list列出来,这时候,焦虑好像被缓解了,也被别人称赞:执行力爆棚。
但,当看到吴伯凡老师谈“挣扎与奋斗”的区别,不禁汗颜。
原来自己竟然是 “以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
“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盼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的这种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
紧迫感最大的特点是 “操之在我”的心智状态,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任何空间。
而由焦虑驱动的挣扎,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
我们很容易堕入挣扎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事不宜迟,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们选择了快速、直接、看上去有用的应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不用费脑子,最重要的是,这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状态,多多少少地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慌。
“唯恐错过” 是焦虑的的典型征候。
我们不放过眼前任何“或许什么时候管用”的新机会、新信息、新知识。
比如我们不停的刷手机,看到本来就是冲着你的焦虑和恐慌来的标题、广告,按捺不住想看、想收藏、想购买的心情。持续的囤积,在囤积汇总获得一种暂时的安稳感,正在成为我们奋斗的新常态。
但是,
无数个0加起来还是0, 0的巨量累积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原则层面。
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使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代码是怎样的。
你我生活着、工作着就是在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着痛苦,即使你看上去已经很成功。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只是犯错误的方式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