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冬天,楚成王率领楚军以及陈、蔡、郑、许等仆从国的军队包围宋国都城商丘,宋国一面坚守城池一面向晋国求援,此时的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国力大增,正在寻找机会争霸中原,接到宋国的求救信之后立即出兵攻击依附于楚国的曹、卫,希望借此迫使楚国放弃对宋国对的包围,城濮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年三月,晋国已经攻破了曹、卫两国的都城,然而楚国的大军却依旧在宋国围城,并没有北上去救援两国。楚军之所以迟迟未动并不是反应迟钝,而是楚成王并不想跟晋国交战,他下令撤回了在齐国境内的楚军(这是个很长的故事,有机会慢慢讲),同时派人告诉正在包围宋国都城的令尹成得臣:“不要和晋国交战,重耳这个人非常不好惹,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国即位,艰难险阻,全都经历过了,民情真假,全都了解过了;上天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同时帮他除掉了障碍;上天是站在他那一边的,咱们就不要跟他作对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记载是:“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成语“艰难险阻”就出自这里,用来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楚成王之所以不愿意跟晋国交战,并不完全是他口中说的“上天不在我们这边”这个原因,当时的情况是晋国已经拉拢了齐国、秦国等北方大国,局势对楚国已经非常不利了,楚成王这次出兵本来只是为了一个宋国而已,结果晋国一下子把阵仗搞得这么大让楚国非常被动,所以楚成王不想打这一场无把握之仗,当然身为国君是不能认怂的,所以他才编了了什么“老天爷不在我们这边”的鬼话来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然而成得臣却并不理解楚成王的苦心,他坚持要北上和晋国决战。成得臣,字子玉,当时的官职是令尹,这是楚国的最高官职,地位跟晋国的元帅类似,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得臣派遣副将斗越椒请战,说道:“虽然我不敢保证一定会有功劳,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奸邪小人闭嘴。”成得臣这里所说的“奸邪小人”其实就是指他的政敌蒍贾,这个人非常看不起成得臣,经常在朝堂上说成得臣徒有其表、能力不足以担任令尹等等等等,这些话让成得臣非常恼火,所以才急于用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关于成氏、斗氏跟蒍贾之间的矛盾是后面的重头戏,这里先简单说说。)
成得臣之所以非要北上跟晋国打一仗,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私愤,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星座不合?),他及其仇视晋文公,当年晋文公流亡到楚国的时候他就打算干掉这个落魄的晋国公子以除后患,只不过楚成王没有搭理他,现在有了一个能在战场上打败晋文公的机会他整个人都亢奋了,所以才执意要北上。之后的事情在前面的“表里山河”、“退避三舍”等文章中介绍过了,不再赘述,总之成得臣终于还是得偿所愿。
楚成王对于成得臣这种公然跟自己唱反调的行为十分恼火,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他把精锐的军队都留在了身边,成得臣北上时带去的大部分都是一般军队,所以城濮之战时楚军的左军是申县、息县的地方性质部队,右军则是陈国、蔡国的仆从军,这种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是毫无保证的,所以在左、右两军都溃败之后成得臣也不得不带领中军退出了战场,黯然接受了失败的命运,战后他本人也在楚成王的逼迫下羞愧自尽。
城濮之战后晋国迅速崛起,楚国北上的势头被彻底打断,此后近百年间两国鏖战不止,春秋历史进入了晋、楚两强争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