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年以前,我接触到一条资料,大意是:百团大战时,八路军一支部队袭击鬼子,缴获了电台并俘虏几名日本鬼子报务员,该部不会使用电台,让鬼子教使用电台的办法,鬼子借机将八路军的驻地、人员等情况发出,鬼子据点集结部队狠狠报复了八路军,这才有了大虫窝惨案。看过资料,感觉像剧本故事会,直觉告我,这似乎不大可能。于是我又找了一些资料,经过分析比对,写出了《大虫窝事件》一文,同时有个念头:到实地去看一看,祭奠一下那些不屈而无奈英烈们。
2024年7月,老姚、节减、小明和我自驾游,按照计划,我们于3号顺着新修的扶贫路,曲曲弯弯地绕到村子,终于来到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大虫窝村。
大虫窝村子不大,四面环山,原来村子有三百来口人,据放羊的老汉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和其他人全搬出去了,只剩六、七户老人在,村子空壳了,且一派荒芜颓败景象。
奇怪的是。当地电信局的工人正在建设安装着。询问工人,他们回答:安装网络。我问:谁来使用呢?工人答曰:上面安排的。真不知他们是给谁安装?也可能是为了网络建设的需要吧?
指着对面(村西南)山腰上的一块牌子,牧羊人说那就是烈士纪念碑。
我们驱车前往,左拐右绕上了山,却找不着通往纪念碑的道路。询问在山上放羊的老人,他很认真地告诉一条道路。可是车子开过去,却找不着道。只好又下到村子里询问,再上山,望着三四里之外的纪念碑,还是找不着路。既然来了,一定得抵近瞻仰!我们索性下车,趟着荒草,从山坡上步行过去。大约二十多分钟,终于来到了纪念碑附近。
抗日英烈纪念碑由碑身、碑座、平台三部分组成,碑身和碑座为汉白玉石材。这里久不来人了,修建纪念碑时运送料石的土路已经长满荒草与野花,难怪我们几番寻觅不到道路。
好多年啦,一直想前来,现在如愿了。我们分别采集了束山坡上的鲜花,敬献在烈士碑前,山风的呼啸着,漫山的野花陪我们一同祭奠。我的鼻子发酸,眼眶充盈。
从这里可以远窥大虫窝村的全貌。延绵的大山中,一个四面环山包的偏僻贫瘠小山村,我注视着大虫窝,仿佛看到了那天凌晨,鬼子包围村子,在四个山头架设机枪和小炮,疯狂猛烈地攻击八路军。就在那里,一下子就牺牲了三百多名年轻的干部、战士,第二天还在那里,又牺牲了近百位战士,那是怎样的悲壮情景,怎样惨烈的状况啊!
纪念碑由朔城区民政局、张菜庄乡党委、政府于2014年8月20日共同立的,碑身通高约二米多,碑宽1米,平台约有四米见方。碑身正面镌刻“八路军三五八旅七一四团 抗日英烈纪念碑”十八个大字;碑身背面镌刻二百多字的碑文,全文如下:“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358旅714团在百团大战中袭北同蒲铁路阳方口火车站之敌,晚上夜宿大虫窝村,遭驻朔州、神池、阳方口、利民、井坪之日军包围,突围中,300余指战员殉难。
翌日,又有100余指战员在日军围袭中伤亡或被俘。其中75名被俘人员被日军押往朔县城,活埋于西关三圣公庙。一九五三年,朔县人民政府将75烈士遗骨安葬于恢河北畔烈士陵园;2006年迁于红壕头烈士公墓。
抗击倭寇,铁血英烈;民族忠魂,精神永存。
中共朔城区委员会 朔城区人民政府
2014年8月20日”
当年,烈士们牺牲后,尸体被草草安葬,未有坟丘,无人管理,百姓说当地的野狼都肥了。
2014年,朔城区民政局,朔城区张蔡庄乡党委、政府,经朔城区委、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大虫窝事件发生地树立碑记,彰显英烈功勋,激励后人,此举还算有所良心。但是工作却很不细致,以至于事件发生的事件、八路军所在部队的番号等一些细节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令人不能容忍!
大虫窝事件的概况,我已在《大虫窝实事件》一文中表述了,这里再说明几个问题。
一、大虫窝事件受袭所属部队的番号
这里纪念碑的正面题写着“358旅714团”,背面碑文以及网络上的一些文章提及此次事件都以“八路军120师358旅714团”为大虫窝事件受袭所属部队的番号,实在是大大的错误!。
下面简叙358旅714团的演变史,以便明晰。
全国全面抗战开始后,陕甘宁边区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2军团与陕北红军第28军合并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辖715团、716团,全旅共5000余人。当时红二方面军兼红2军团,其领导机关改为八路军120师师部,因此358旅无旅直属队编制,仅有参谋及通信排等勤务人员100余人。
原红军建制的团改编为八路军建制的营,每团编制3个营,每营辖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直属辖迫击炮连、通信连、特务连。原红4师师长卢冬生任旅长(未到职),9月由中革军委第1局局长张宗逊继任,红4师政委李井泉任副旅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姚喆任参谋长。
第715团由原红2军团4师改编,红4师12、10、11团分别改编为1、2、3营。原红96师师长王尚荣任团长,红6师16团团长顿星云任副团长,红4师参谋长喻楚杰任参谋长,红4师政治部主任朱辉照任政训处主任。
第716团由原红2军团6师和红28军合编,红6师18团、红28军、红6师16团分别改编为1、2、3营。原红28军军长宋时轮任团长,红6师政委廖汉生任副团长,红6师参谋长曾征任参谋长,红28军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任政训处主任。
10月,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李井泉改任358旅政委,朱辉照改任715团政委,廖汉生改任716团政委。
1937年10月底,358旅派715团副团长顿星云和1营教导员彭德大率领715团一部,组成两个工作团,在崞县三区、宁武二区等地扩大抗日武装,至年底以358旅派715团9连为骨干组成忻崞独立团,团长顿星云、政委彭德大。
1938年1月,120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均有很大发展,已由出征时的8200余人扩大到2.5万余人。
1938年1月,改编山西忻崞独立团为第714团,团长由顿星云担任,归建于120师第358旅。
1938年12月,358旅建制为:714团、715团、716团、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雁北第6支队,达到了抗战时期部队发展的鼎盛。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师直、715团(2个营)、716团、独立1支队于1938年底由晋西北挺进冀中,次年1月与冀中军区部队会合。
358旅旅部和714团等部仍留在晋西北。旅直和714团(在静乐、娄烦地区)统一指挥独1团(由120师独2、3支队合编,团长毛少先),独2团(由120师独4、5支队合编,团长张新华),警备6团和独6支队。
1939年3月底,715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第1旅。4月初,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第2旅。
1939年4月。在晋西北的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带旅直一部也来到冀中,为便于指挥作战,将独1、2旅合编组成张(宗逊)张(平化)纵队。留在晋西北的部队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仍冠以358旅的番号,由彭绍辉、罗贵波任旅长、政委,又称(彭)358旅,注意:此时,358旅已经一分为二了。
1939年8月初,遵照有关电令,120师359旅开赴绥德地区;师直、独1支队和张张纵队等部队,分两批向晋察冀边区开进;其他部队暂时留在冀中,坚持平原游击战争。
8月18日,张宗逊、张平化率领独1旅、独2旅(欠716团,该团随师部行动)和师独1支队先行出发,于9月1日抵晋察冀边区。
9月10日,120师按八路军总部颁发编制表进行整编:撤销张张纵队番号,独2旅改称(张)358旅,张张纵队机关并入(张)358旅机关,辖716团、4团,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独1旅辖715团、2团。
至此,抗战期间同时出现了两个358旅,源出一处,只以旅长姓氏为区别。
根据主要首长去留和所属原班部队,(张)358旅比彭绍辉(彭)358旅显得更为正宗一些。
9月中旬,715团从晋察冀边区开赴雁北灵邱地区,接替359旅防务。9月19日,贺龙率领师直、716团出发西进,于24日进至行唐县地区。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120师主力奉命从晋察冀边区星夜回师晋西北,迅速稳定了山西抗战局势。
1940年4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张)358旅延用358旅番号,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下辖第4团、第716团,同时指挥由冀中调回的120师独立第2支队;以及10月从冀中归来的独立第3支队(老底子是716团的3个连分出发展)缩编的第8团。
11月,120师组成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358旅兼3分区。旅领导机关兼分区领导机关,旅长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贺炳炎、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主任金如柏。辖716团、7团(由原4团改称)、8团,防区为岚县、静乐、忻县、崞县、代县、宁武、阳曲北部和五寨、岢岚以南管涔山。
精兵简政中,358旅一直处在边战斗、边训练、边生产状态,部队越战越强,连续打击敌人,从而使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
1943年6月,358旅奉命免兼第3军分区,由晋西北开赴陕甘宁边区,以加强防御力量,所属7团仍留静乐地区坚持斗争(1944年3月撤销)。
部队西渡黄河后,进抵延安以南、鄜县以西葫芦河地区集结,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指挥,但建制仍归120师。为了加强358旅战斗力,120师决定:独1旅715团调归358旅建制。至此,1937年8月旅组建之时的两个老红军团全都回归了原建制。
1939年1月,第120师组建新358旅,旅长:彭绍辉、政委:张平化、参谋长:李文清、治部主任:刘惠农。兵源如下:留守晋西北地区358旅领导机关一部、直属队;第714团(团长:张绍武、政委:张世良);独立1团(团长:曾来右);独立2团;警备第6团(团长:孙超群);雁北第6支队。
1940年4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彭)358旅(即新358旅)改称120师独2旅。辖第5、6、714团、雁北6支队。
11月,独2旅奉命兼晋西北军区2分区,并进行了调整:第5团(第2分区警卫营);第6团(改称第9团)。
1942年5月,许光达出任旅长,并兼任第2分区司令员。9月,独2旅改兼晋绥军区第2分区,下辖9、36、714团。
1943年6月,第714团脱离独2旅建制,调归独1旅。
部队组织沿革反复分分合合、干部频繁调来调去是358旅演变发展的一大特点。
大虫窝事件参战的部队是彭绍辉的部队,发生在百团大战的那一年1940年9月,其时,刚刚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彭)358旅(即新358旅)改称120师独立2旅不久。所以大虫窝事件的受袭部队不是“358旅”的“714团”,而应是彭绍辉“120师独立2旅”的“714团”。
二、袭击阳方口火车站的时间
纪念碑的碑文写着,百团大战八路军袭击阳方口火车站的时间为1940年8月20日,这是明显的错误!
史料记载:1940年8月27日,714团在张绍武、张世良率领下,从河曲出发,冒雨急行军数百里,8月30日晚赶到朔县以西40里的双化岭村。8月31日18时,部队到达石板沟。当日黄昏,部队轻装出发,绕道向阳方口前进。到达阳方口后,各部队即分头行动。奇袭战斗是夜间袭击,2营担任主攻,2营以6连为突击连......。大约夜间两点钟左右,6连和机枪排陆续赶到,即开始动作......,至9时许,战斗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
也就是说:奇袭阳方口火车站是9月1日凌晨2点左右开始的,9月1日10点左右结束。
三、大虫窝事件发生的时间
纪念碑的碑文将“袭击阳方口火车站”与“大虫窝事件”二者混为同一时间是不对的(见碑文“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358旅714团在百团大战中袭击北同蒲铁路阳方口火车站之敌,晚上夜宿大虫窝村,遭驻朔州、神池、阳方口、利民、井坪之日军包围”)。把该部在大虫窝遭到袭击的时间定在8月21日,也大错!
该部在大虫窝被袭击的时间应该为1940年9月4日,
彭绍辉1940年9月3日的日记中明确记载:“714团(即独立2旅714团)于12时进到大虫窝之线。”
近些年有资料称,当地百姓说“此时,天色擦黑,南梁上数百人的部队正向村里赶来”。这应该理解为部队进驻的是大虫窝一带的村庄,有傍晚入住的,有陆续赶到者,最后安顿下来是9月3日深夜12点。
“彭绍辉日记”9月5日记载:这一天,“旅政委张平化由北场来信称:他们在大虫窝于4日拂晓,遭到朔县利民之敌袭击,经5小时战斗冲出来,伤亡损失大。”
这里明确地指明:独立2旅714团受袭的时间为9月4日凌晨佛晓时分。
四、大虫窝事件的经验教训
9月6日早饭后,714团政治处副主任袁意奋来到赤泥泉村(属原平)独立二旅旅部,向彭绍辉请示解决部队组织问题、伤员问题、干部问题。彭绍辉得知大虫窝敌袭阵亡干部战士情况,伤亡总计200余人(我的有关文章以1950年以后政府统计的干部战士伤亡数300人计)。
他“当即决定1营缩编为3个连,2营除7连外余缩编为2个连,取消重机枪排。重伤员送河曲后方休养,轻伤员随队组织休养所休养。”(当时的编制似为每营辖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每连的人数不太固定,随居势变化而变化。)
彭绍辉到714团参加总结会议,该团张世良政委报告阳方口战斗经过及经验教训。
优点是:1、执行命令坚决,干部有完成任务的决心及责任心,且机动;2、动作沉着,2营破坏铁丝网被敌发觉,敌问口令,我未答,敌打枪,我继续破坏铁丝网;3、侦察工作较确实。
缺点是:1、在敌火下动作不会隐蔽,伤亡大;2、在房子上打手榴弹未挖开孔,结果手榴弹滚下打伤了自己人;占领敌据点及撤出时秩序混乱;3、1营打敌增援队开始动作过早,不注意隐蔽目标,为敌过早发觉。——之所以在这里罗列袭击阳方口火车站的经验教训,可见当时714团战士新兵众多,受训不够,军事素质较差,足证大虫窝事件为何会牺牲那么多人。
大虫窝战斗的优缺点:
1、警戒线外的侦察起了作用,使我能及早发觉敌人;2、预有战斗准备,发现敌人能很快地占领阵地,3、干部英勇果敢坚决执行命令,如2连陈文科、团部雷租铭;4、战斗动作一般都好,如侦察排与8连配合攻打炮阵地,3连长坚决执行命令,英勇冲锋占领敌人阵地,特务连的英勇起了决定作用;5、部队沉着顽强、果敢,发现敌人时迅速行动。
缺点:.1、胜利后轻敌,对敌情估计不足;2、迁就几副担架,以小失大,3、过分顾及部队疲劳,说侦察员疲劳了,不敢使用。
......
事后,彭绍辉编写出“破击战斗动作指示”通知所属部队:
“在侦察和警戒方面。
1、以5团对神池,714团对阳方口、朔县方向派出远距离的侦察(最好是便衣),能及早发觉敌之增援兵力、运动方向、道路,以便我及时予以打击,同时可防止敌之包围与迁回。2、警戒部队、伏击部队、突击队均应积极准备工程器具;执行任务中要构筑工事(最好是单人散兵坑)。3、出发时要做好伪装,执行任务要注意选择和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以免敌机、炮火之杀临。
关于火器使用。
严格遵守射击纪律,没有有利的与对我危险的目标,不准乱行射击;注意节省弹药,收集弹壳;轻机枪对明显目标,只准实行点射,步枪只准用一、二发的抵近射击,手榴弹要在有效距离,能给敌以最大的杀伤才使用。——足以证明八路军的困难,弹药(尤其是子弹)不足,旁证了大虫窝受袭为何有那么多被俘的人。
9月4日凌晨,大虫窝受到鬼子突然袭击时,714团的大部队主要向村南、西南的方向突围。但是日本鬼子在南梁上、西南的晒狮峁上日军架着机枪、山炮,居高临下,疯狂扫射,经过激烈战斗,我部队只有一部分从西北突围出去。
此后,百团大战期间,彭绍辉奉命率领独立2旅继续在神池和偏关一代破袭。彭绍辉和独立2旅连续战斗132次,始终将交通线死死地控在手中,完成了任务。
独2旅及其前身部队长期坚守条件艰苦的晋西北,执行独立作战任务,逐渐成长为一支能攻善守的野战部队。
有鉴史实,当地应改写纪念碑的题词及碑文。
老山羊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