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寝室的四个女孩就“谈谈你的理想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责任心,孝顺,人品好……”这些几乎是大家都默认的标准。谈到和钱相关的部分,是我们停留最久的。
坦白说,谈到这一部分,我是怕自己不合群的。
小时候,姐姐开玩笑式地问我:“你长大以后,会嫁一个有钱人吗?”我嗤之以鼻:“我才不是爱钱的人,只要喜欢就好。”姐姐认真地说:“等你长大了,你或许就不这样想了。”
我还记得我当时很疑惑:喜欢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那时候,我只知道,外婆从小教我不能嫌贫爱富,也笃定“爱情和面包,自然是爱情重要,面包可以自己去挣啊。”
现在,我确确实实没有勇气说类似的话了,但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可以说出这样的话的人。
现实毕竟是骨感的,就算没有亲历过恋爱,对社会日益密切深入的接触,足以让我想象一段没有面包的爱情会是怎样。
对于romantic,大部分的女孩多多少少都会有向往,而大多数情况下,romantic是需要金钱成本的。
女孩子的心底,大概都有一个童话世界吧,就算不幻想自己成为白雪公主,那也一定不希望自己是灰姑娘。
本以为自己会很俗,没想到,其他三个室友的态度竟如出一辙。
如果一个男朋友只有10块钱,并且他愿意把10块钱都给你,而另一个有1000元,但他只给你100元,你选哪个?
我们几乎都选了后者。前者虽然愿意拿出所有,也很令人感动,但一方面,10元终究没有100元来得有分量,另一方面,后者可以用剩下的900元进行自我投资,而前者,已经一无所有。
这大抵也是我内心的想法,但我还是会问自己,你是不是变得物质了?
曾经,对于“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里笑”的人,我一定会自动划分界线,但现在,我有了一丝丝的理解,虽然依然不会认同那样的做法。
虽然现在的我,承认金钱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但对于感情,还是认为喜欢与合适是第一位的。
就算金钱能增添一池子的美好和甜蜜,但所有的这些都是以彼此欣赏为前提的。
若是将就的爱情,再多的金钱付出,也难以拯救枯燥和无味,反而会让感情变得像是一场交易,一种负担。
记得朋友问我择偶标准是什么,我当时这样回答:高一点,看着舒服,然后有车有房,学历大于等于我,思想能和我在一个频道上。
朋友是这样怼我的:这样的人看得上你嘛!
想想也是,我未免也太理想化了。再次反思自己的回答,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有车有房?什么时候我也如此世俗了。
可能是社会大背景灌输的概念吧,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信息挺危险的,隐隐折射了这个时代有点“物欲横流”,很难回到农耕文明的纯粹了。
但更多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现实,应当抱以更多的理解,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现实里的人,要遵循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仅凭个人的微小力量真的难以与大潮流抗衡,不如适应吧。
况且,这是一种社会存在,并没有触碰到什么底线。小时候,之所以对金钱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是想自证“清高”,而今,对金钱的态度较为中和,是认可了它本不是一件坏东西。
我们越来越物质了吗?好像是的,再没有小时候那种“喜欢就是全部”的天真了。但与其说我们物质了,不如说我们看的世界更大了,更懂得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了。
物质可以是爱情的润滑剂,但一定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足够敢勇,足够自信,缺乏面包依然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更能鼓舞人心。
爱情不是方程式,等号两边的未知数已知数可以千奇百态。有时候,越是与众不同,越是刻骨铭心。
你要追寻哪种,自是你的自由。
到了二十岁,恋爱这样的字眼和我越来越脱不了干系了。不是我恋爱了,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