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们学习了《一个演讲家的诞生》。
娇君分享说,认真学,好好做,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她现在对这个充满信心。以前她总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这个,不适合做那个。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适合演讲。工作的原因,第一次演讲很紧张,自己不满意,但是没有放弃。虽然没有像王博士那样的信念,但是因为责任感,硬着头皮一次又一次登台,一次又一次磨练,现在能够应对自如,并且很享受舞台的感觉。也体会到被认可,其实不是天赋,而是努力和次数的差别。有了目标和信念,就一定会有好的成果。
楚懿说深受启发。对于演讲不要畏惧。要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负面的态度。努力的人不会有不好的结果,不努力的人结果一定是差的。她还分享了有一次上台表演走错了方向,但是老师鼓励她,她又走到正确的方向,没有气馁,还坚定的把表演坚持到了最后,没想到还拿到了奖杯。楚懿一直都开着摄像头,她的表达依然是一如既往的清晰,不愧是学过口才的,确实有主持人的风范。
我分享了以下内容:德摩斯蒂尼是一个结巴,但是他想去演讲。受到很多人嘲笑。第一次演讲因为口吃、耸肩,最后被轰下台。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口吃,耸肩和气息弱。针对这三个弱点,他分别用含着小石子对大海朗诵,在每一边肩膀悬挂利剑,在攀登悬崖的时候读诗。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训练,他的演讲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古希腊十大演讲家之首。
很多时候我是很容易受到打击的人。有一次参加书法比赛,我的作品获得了展览的机会。但是当我真正去观看展览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我的书法作品。工作人员解释可能是遗漏了。我当时非常生气,后来有一段时间就不想练书法了,直到现在也是懒懒的,偶尔写一两张。和德摩斯蒂尼比起来,我既没有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没有针对自己的弱点个个击破,而是一味的灰心丧气,躺平摆烂。其实我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内核,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总想依赖外界去支持、鼓励自己。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就相当于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别人,自己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上次看到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创伤不是你的错,但是康复是你的责任。”不要总是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创造者。很多事情失败了,或者遭受了某种磨难,自己实际上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当自己情绪崩溃的时候,允许自己有那样的时刻,但是冷静下来要去复盘。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什么地方是做的不好的,有什么地方是可取的?针对不好的地方,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进?但是不要过度自责。过度内耗,允许自己犯错误,并把错误当做一种资源,以此为契机去获得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