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热泪盈眶了,可能是我长大了。长大了就知道泪水的珍贵,不愿再把细腻脆弱的一面明明白白摊在桌面。
2018/09/23,十二叔叔哭了,没有落泪,只是满眼晶莹,微微模糊视线,还有满手臂掐出的指甲印。
那是2012年的夏天,那时候我很中二,喜欢一切狗血的剧情,喜欢各种生硬地虐,最好所有的主角都阵亡。为了人生这出黑色剧,一定要营造惨淡得一塌糊涂的人生,刻画扭曲的配角,所有的剧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而由郭敬明著作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在那段时间里,赚足了我的眼泪。这部小说将镜头聚焦在了青春的朦胧暧昧,刻画几个男女生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线,描绘了一个女主家境不好,遭受校园欺凌的背景。但它将生活过度戏剧化,有些劲使过头了的感觉。
所以,若干年后,也就是今天之前不久的一个偶然日子,我得知《悲伤逆流成河》电影版要上映了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要去看的冲动,甚至把它拉入了我的电影黑名单。
在如今的我看来,这部小说已经没有了吸引我去看它电影的魔力。一,我本身不喜欢自己看过的小说被翻拍;(不是否认国内影视剧行业的努力,而是确实有时候由于资金不足以及演员的表演功底等问题,没有拍出我理想中的效果。还有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有任人想象力驰骋的空间,但是电视剧及电影则缺少了想象,有时候与我作为读者时想象的画面有所不同。)二,我现在很少去看一些青春题材的偶像剧了,如今更吸引我的是脑洞大开的科幻电影及烧脑的悬疑片;三,就是我在上面提到的《悲伤逆流成河》剧情对于现在的我来讲太狗血,会使我与人物感情的共鸣大打折扣。
而促使我去看这部影片则是因为偶然之间刷到了李银河老师的一篇文。
在这篇文章中,李银河老师不吝词藻地赞美这部影片。同时,我在这里也想说明一下,那些质疑李银河老师没有看过的人请注意区分开小说与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对原著做了很大的改动。而李银河老师赞美的,是这部电影,而非你们所抨击的小说。
这篇文勾起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兴趣,我当时就决定要去看这部电影。我期待着这部电影,又不敢对它抱有希望。
终于,在影院中哽咽的时候,我可以坦然地承认这是一部少有的可以触动我内心的电影。
聚焦校园欺凌
原小说中,注重强调少年人的爱情,校园欺凌只是一个渲染悲剧的工具。而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很巧妙地将焦点放在校园欺凌上。
我看到一些人评论这部电影只有那几个快镜头是有关校园欺凌,评判这是一部用校园欺凌来做噱头的电影。我却不以为然,我觉得校园欺凌这个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一开头,女主易遥和齐铭骑自行车经过的时候,遇见了转学生唐小米被原学校的人堵在路上,及被泼了满身的奶茶。
而这个唐小米,作为一个开头的被欺凌者,到最后却成为了欺凌者。
因为喜欢齐铭,所以看不惯被齐铭护着的易遥,继而跟踪易遥,搜集对易遥不利的事情。到这里,女主受到的欺凌还只是一个人的,而接下来唐小米将女主患了性病的事情捅了出来,百舌相传,这时候,就变成了全校欺凌事件了,而女主就变成了韩剧之中经常有的一个形象“全孤”。
所谓全孤,即是被全校孤立的人,是一个被所有人认为活该被欺负的人。欺负全孤,在校园里,被认为是“无罪”的,大多数人心安理得,因为他们是大多数啊。也正是因为这样,易遥被泼红墨水,被编纂各种不堪的故事,被取肮脏的绰号,被倒剩饭,被全校人用最恶毒的态度孤立,没有人站出来帮她。
即便有了顾森西帮她,即便她学会反击,可是依旧抵不过众口悠悠。她反击,就变成了滋事的坏学生,其他人才是“受害者”;她反击,就变成他们口中的“易遥疯了”;她反击,就变成她喜欢的人眼中无理取闹的坏女生。
唐小米找人教训易遥,阴差阳错,死的人变成了全部人眼中优秀的顾森湘。易遥,这下连唯一站在她身边的顾森西都失去了,全校人好像又重新找到了出口,杀人犯这三个字,又被理所当然扣在了易遥头上。易遥哭叫着洗刷着天台上的各种用油漆刷上的辱骂时,影院有很多人哭了。
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易遥站在河道上的场景。那是全片的高潮,易遥指着全校,质问他们可知道杀人的滋味。
有时候,你不细细回想,永远不会知道你曾经脱口而出的话语,在别人的人生中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青春应该是明媚的,充满了温暖与对这个世界未受污染的爱,而不是恶劣的行为与不为所动的恶意。
易遥有一句话特别戳心,她说,我没忘,你们谁也别想忘记。当施暴者已然长大,对青春时犯下的过错记忆模糊,还有谁会记得那时候的荒唐与黑暗呢?还有谁会对受害者毁掉的人生感到愧疚与负责呢?
你们可以安然长大,可是有些人的人生就在你们不在乎之中就此陨落。
这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我觉得它更应该成为一盏灯,引起人们注意那个黑暗的角落。青少年是人生定型时期,不应该去经历那么黑暗的事情,更不应该成为制造黑暗的人。关注校园欺凌及青少年健康,与建设美好未来同等重要。
黑暗中有着微光
我更喜欢电影的原因还有电影里有光亮。
在少年时期,我们总是更容易讨厌家,讨厌父母。我们会抱怨为什么我的父母与别人的不一样,为什么别人的父母知书达理,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可以提供给他们安逸的生活,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尊重着子女。易遥作为一个妓女生的孩子,从小在母亲的辱骂中长大,在别人瞧不起的眼光中长大。电影就以易遥母亲拒绝缴纳新校服的钱开篇,还有各种辱骂。易遥生活在底层,还是最污秽的水沟里。
神摧毁了通天塔,留下了密码,名字叫做妈妈。
易遥母亲说实话在开篇表现得全部都是对易遥的厌恶,让人感觉要是杀人不犯法的话她都可以直接杀了易遥这个“赔钱货”。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在“客人”拿了易遥毛巾想要擦身体时她马上愤怒地抢了回来,小心翼翼地藏着易遥的私人物品,保护易遥不接触“客人”,得知易遥得了性病时会愤怒冲回家。
母亲是一个自己甘愿落入万丈深渊也不愿儿女往深渊多看两眼的人。易遥生活在水沟中,而她的母亲为她搭起楼梯,让她得以在水面挣扎,而不是与她自己一样在水沟里翻滚,染一身恶臭。
如果说,在易遥发现她母亲小心翼翼地给易遥攒着学费是一道小缝,让观众借以窥得易遥母亲深藏的爱,那么“走,妈带你去看病。”这一句话,则是直接劈开了伪装。不容拒绝的爱意,就那样载着这句话隔着屏幕倾泻在了每个人脸上,留下一道道泪痕。
电影有个细节,就是在易遥握住母亲的手随母亲去看病后,她在学校走路的时候是笑着的,那个镜头里,她的脸庞洒满了光。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调剂着苦涩,这个人就是顾森西,顾森湘的弟弟。这样的男孩,充满着朝气,插科打诨,却善良无比,像天使一样。在所有人包括易遥喜欢的男孩齐铭质疑着易遥纯洁性的时候,陪在易遥身边,告诉她要反击,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存在感极强地向易遥昭示你还有我这样的朋友。
在这部压抑的影片中,好像只有顾森西的出现才能让观众笑出声,让易遥开心。他会陪着易遥在公园里玩着最幼稚的游戏,会靠近易遥,问她“这样,够近吗?”,会在平安夜带易遥去玩,给易遥钓娃娃,给了易遥属于她这个年纪女孩的快乐。
不管顾森西与易遥是否互相喜欢,这样的感情,都令人羡慕。如果这世界上,还有除了父母之外的人,愿意在你深陷沼泽时拉你一把,会带给你阳光,请好好珍惜这个人吧。
催泪的BGM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神殿级一般。
在易遥被泼墨水那里,背景乐显得特别难过。不是那种大悲,而是一种孤独无助又憎恨的难过。明明导演没有过多渲染,我就是忍不住哭。大概如同一个剧评人所说,不是每个人都遇见过白血病患者,但是每个人都上过学。所以,对于欺凌的行为,或轻或重,我们都曾经历过,所以同理心会更强一些。
还有顾森西治愈易遥带着她在公园里玩的时候,背景乐是很温暖的调,听着很舒服,想跟着他们一起呼吸着那里的空气。
最最触动我的是《给妈妈》这首歌,那个场景也是最触动我的。易遥妈妈拉着易遥出门,坚毅的背影,及紧紧握住的双手,还有白了的头发,每一个都是我的泪点。响起的背景乐直接作为催化剂,唰的一下,眼眶里就挤满了泪。
歌词唱道“等我长大,等我回家,等我再为你梳理白发。”可是,易遥妈妈大概等不到了。
易遥跳海时,那条路好长,她跑得那么坚决,那么渴望解脱。连背景音乐都透露出绝望中的孤掷一注,她仿佛向往自由的勇士,往极乐之地奔去。
唯美的拍摄手法
这部剧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拍摄手法很唯美,很多镜头都很柔和。
比如,易遥吼齐铭说他根本不懂她后,往前疾走而去的镜头,先是用俯拍正常速度播放,接着慢镜头让易遥走出镜头,有失望后的果断,也有失望的悲伤。
还有一个令我深刻的是易遥往河里奔跑的镜头,一个长镜头,背景很光亮,迎着海风。
其他的一些特写或是远景,导演应该都采用了柔和的手法,所以整部片看上去不会那么黑暗,如同披着光的黑暗。
我觉得这部片在用一些更温和的方式去诉说校园欺凌,它不在于完完全全深挖黑暗,它仅仅是掀开黑暗一角,朦朦胧胧,却又足够引起共鸣。
不成熟
当然,这部剧还是有缺点。
比如一开始摇晃到不行的航拍镜头,看的我有些发晕。还有剧中一些台词很尴尬,强行文艺,有些不合时宜的生硬。
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剧情的逻辑性。由于对小说做了改编,这部影片有些情节与小说有所差别。而影片对一些细节没有刻画好,比如小说中,易遥是妈妈死后没有了依托,被众人质疑才打算自杀解脱,而影片中易遥妈妈还活着易遥却在自杀时完全没有想起妈妈。还有就是有些剧情很跳跃,太多采用空白和快镜头了。
演员毕竟是新人,台词功底有所欠缺,有些地方显得太过柔和,反而失去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与饱满的情绪。
还有一个是结局问题,乍看结局是易遥没死,与顾森西在河的两边对望。可是我觉得易遥已经死了,不然搬家时为什么易遥没有出现,而最后的镜头里,易遥还穿着当初的那身衣服。
最后,借电影里一句话说,愿所有的青春,都可以被温柔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