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
中秋一过,感觉又是年尾临近。回想自己年初的计划,却是汗颜不已,汗颜的不是未达成目标,而是制定“目标”的能力太差,回头望去,更像是为别人制定的目标,以至于时间过去四分之三,离目标却渐行渐远。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回顾自己的三个目标:
阅读:精读40本书
写作:写出阅读量过万的文章
工作:开始创业之路
只是践行至今,一条都未完成:只字不差阅读的书籍5本,才十分之一;写作,只是保持在做这件事而以,离写出过万阅读量的爆文,还很遥远;至于创业,更是一开始就遭受挫折。
总结起来,原因有多方面,而制定不合适的目标也是关键原因。
写下这些目标是在跨年晚会上,见到战友的兴奋,被赋能的激动,像是打了鸡血,有种力量爆棚稍加努力就能够到远处靶标的感觉,以至于立下不切实际的“宏愿”。
为什么说不切实际?
从动机看:读40本书,是为了增加输入,有输入才有输出,高质量的输入才有高质量的输出。真实的情况是,阅读能获得学习感,而“在学习的状态”能缓解心中的知识焦虑,所以虽有精读40本书的目标,却没有更多的行动,只读了几本书的事实,也说明了阅读并非自己的刚需,起码现在还没有形成不做就难受的刚需,这也让我想起了乔尔·巴克的一句名言:
没有行动的愿景只是一场梦境
再来看创业的事,为什么创业?是觉得现在的工作并非自己喜欢的,也不是天份所在,且这份想法并不缺乏“理论”的支持。
比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比如“让你乐此不疲的才是你的天份所在”。这些话没有激励我努力打造自己的选择标准,反而成为我一直不努力和轻言放弃的借口,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坑啊!
难道工作做不好,之前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吗,难道要做出成绩就要更换“赛道”吗?
答案显然不是,正如李笑来在专栏中所说:
相比更换一份喜欢的工作,更好的选择是“干一行,爱一行。”
工作中,我们听过最多的抱怨就是:我对于现在的工作没兴趣。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保守地说,在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这些人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学的工作或专业没兴趣,而是因为没有能力把现在的工作做好。不信你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对比一下,会发现说过这种话的人当中,几乎没有谁是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工作的。
虽然不排除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是让你爱上一件事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
先把它做好。
你不需要做到完美,只要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进步,你就已经可以爱上这件事了。还记得我们说过的“最少必要知识”吗?它就是帮你爱上一件事的基本要素。把这些东西学会之后,立即去践行,磕磕绊绊一段时间之后,你自然会有进步,相应地也就更容易爱上现在做的事情了。
所以,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重要的不是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而是先把现在的做工作做到更好,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真正的创业积累人脉和资本。
最后再说说写作,写出阅读专栏过万的文章固然是好事,但把它当成目标却有些本末倒置了。因为自己并非因此为业的编辑,也不是经验老道的熟手,而是一个写作的初学者,保持每周一篇,保持写作这事都已经是拙荆见肘了。
所以明确初心,量力而行,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才是自己的目的。而写出爆文更应该是练习和积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到质变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次对18年的任务总结,与其说是总结,还不如说是时间带来的真是反馈。
最后以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主题:同观点和想法可以有多个,但真相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