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饼是源自我的故乡河北巨鹿的一种特色美食,在这里几乎是家家会做的一种普通饮食,也属于饭菜一锅出一类的方便做法,不过等闲时间是吃不到了,据说过去只是在麦收农忙需要干重体力活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吃到这样的好饭,毕竟从古至今家乡的生活水平都是不那么好。
在我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个小号的铸铁锅,底下带着三只腿,类似变形的鼎吧。它就是家里做焖饼的主要工具了。当然烙饼的鏊子是不可或缺的。父母亲做焖饼的手法应该是源于家乡吧,反正和外面的做法略有不同。第一步自然是烙饼了,这里烙的饼叫做“瞎饼”,不需要放一点油,只是将面擀开后直接放在鏊子上烙至七八成熟即可。然后就是炒菜,在我的记忆中通常就是大白菜或者圆白菜了,当然肉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步就是溜着锅边放上一点水,将切好的饼条均匀的铺在菜上面。盖上锅盖将炉圈全部盖上,把那个带着三条腿的铁锅放在炉圈上面慢慢的焖至七八分钟后,离火再焖两三分钟。调入用蒜泥、香油和醋做好的料汁搅拌均匀后即可。
带着蒜香酸香的焖饼筋道松软、滋味醇厚,始终是儿时最深刻的美食记忆。只不过由于制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属于无肉不香的那种类型,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基本上属于极其少见的了。后来随着煤气的普及,家里那些厚重的铸铁锅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厨房。只不过用天然气和不粘锅做出的焖饼似乎也没有了他那固有的灵魂,也或者是现在的人对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吧。
我在帝都等地谋生的那段时间里,也经常会在餐馆里食用焖饼。但是无一不是采用快捷的煮饼方式,口感又软又黏,基本属于难以入口的那一类。更有甚者选用那种通常的发面烙饼切成厚墩墩的“丝”,在锅里煮煮,简直就是开水泡馍馍的感觉。即使是传承百年、生意相当火爆的郑州葛记焖饼,说实话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这可能也是焖饼一直无法在餐饮界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当时在工作生活一旦遇到困难时,经常自恋的想:不行自己也投身勤行,开一家焖饼的馆子说不定会火爆一把呢,但也就是想想而已,毕竟我做的焖饼没有得到挑剔的女儿认可,估计也不会被市场认可了。
不得不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在现在的家乡已经可以很方便的买到加工好的饼条了,只需要买回家略微加工就可以吃到焖饼了。有一次回家乡去探望亲人的时候,堂哥就买回了饼条用和以前家里一模一样的铸铁锅为我做了半锅的豆芽焖饼。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是感觉用机器大生产工艺做出来的饼条似乎没有手工烙那么的筋道,也就没有了儿时那种美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