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个单身狗正在寂静的办公室本打算静心画完下图中这张”dream cafe shop"
奈何左手边的妹子在收到一束玫瑰花之后,狂打电话纠结是13朵还是14朵玫瑰,左拍,右拍,上拍,下拍,自拍,他拍,尝尽各种拍照pose后。原本心情平静得如同湛蓝湖面的我在内心中愤愤鄙视N+1次之后,决心为写下这篇七夕送给自己的礼物,来一场无声告白。
看完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2014年出版的处女作《无声告白》之后,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记下此时心中所思所想。
本书打动我的永远是书籍封面的这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和莉迪亚类似的孩子,他们的出生便是带着父母的期待和使命来到这个世上的。传统农业之家中将希望寄托在上学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摆脱家庭一辈子当农民的束缚,荣升为工薪阶层;寒门家庭中则希望孩子能早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以期解决家庭生计问题.....这些期待本无可厚非,生活不正是有了期待与希望之后去努力获取吗?可是当期待、希望变成枷锁、束缚,将孩子死死捆绑在原地绕圈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反思这种期待背后的真正意义与目的。
人们总说,我是为你好,用我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告诉你接下去的路该怎么走。我从不质疑父母对孩子与生俱来的关爱的真实性也不会去否认每一份善心,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道路。每一个人降生到世上,从朦胧睁眼看世界到慢慢长大,认识探索世界,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眼睛去摸索的。孩子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眼光与脚步,家人的期待与爱不应该成为眼睛前面的遮光布与脚下的绊脚石,而应该是在孩子跌倒时扶起来的双手,是孩子在黑夜行走时照亮前方路途的灯光,是孩子失败时鼓励的眼神。父母的期待与爱应该是孩子人生路上那一直高高耸立的灯塔,无论孩子出海远行,航游前方都能默默照亮他们前方的路途,给与他们信任的光束。
26岁之前的我是一个活在别人眼光中的人,我在乎每一个身边人的看法,我在乎每一个人失望或期待的表情,我期待着每一个人鼓励或安慰的话语,我想要得到的是一直以来长久的陪伴与信任。可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遭遇好友离散,铩羽而归,他人孤立,别人讽刺时,我开始慢慢发现这些投注在我身上的目光是如此沉重与悲哀。我的一举一动都在这些目光的注视下开始变得越发苍白。每次听到别人失望的语气或叹气的神情,我就像一个森林中迷路的游客一样开始去自责、反思自己当初选择这条路是否正确,甚至在失败绝望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句话永远是我辜负了他们,对不起别人的期待。我总在探寻别人的目光,有时是为了逃避自己的失败以期达到自慰的目的,有时是给自己找理由、台阶,有时是为了发泄心中总是隐忍不发的怒火。
这样的目光与期待让我觉得生活是一团暗无天日的黑云,我总在里面找啊找,以前为学业,现在为工作,不久为高薪,日后为家庭,未来为安稳。于是,渐渐的我成了一个失去目标与自我期待的人,我不敢轻易给自己期待与希望,因为那意味着自己以后将数次面临绝望的境地;我也不敢轻易去抛弃,那意味着我要在别人不解埋怨的眼光中去冒险;我更不敢轻言拒绝,那意味着长久温顺沉默的我突然变成了即将爆发的洪水,将别人口中眼中的期待、请求冲刷得一干二净。
别人总说烦恼都是自找的,有人活得开心,有人苦愁,有人绝望,有人轻生。在羡慕他人的同时是否能将眼光投射到自己脚下,多想想自己心中的话。曾有人问我,近期沉迷画画的原因。当时我的哑口无言,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心中那种朦胧却想要燃烧的火焰。做事有时不一定非要求一个结果,现在沉迷于绘画的我只知道当我一心抽空在午饭时间绘画时,我的心万分平静,没有别人的目光,没有失眠的压力,有的仅仅是对画作的期待。
当我在这坐了12个小时的工位上埋头敲键盘时,我也极其羡慕身旁那位刷微博、自拍的妹子,可是当这些发生在我身上时我会喜欢吗?答案一直都是no,我想至少现在我敢于不违背自己的感觉,不背叛自己的期待在拒绝,在无视,这已经是漫漫人生路上重重的一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