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写文案的人,绞尽脑汁,在文案里用了一堆华丽词藻,但是效果并不好。
不管说什么说多少遍,都不及雷军的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因为他的这句话,画面感特别强。所以,好的文案必须要有画面感。
为什么要有画面感呢?因为不喜欢抽象的东西是人的天性,形象化能让我们不费脑子。心理学上有个“鲜活性效应”,意思是说,我们不太关心某件事的真实意义,但要是它有视觉感,就更容易唤起我们的感情。
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国媒体不断报道“数千美国士兵死亡”,但是美国公众对这些数字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有记者报道了一个妻子失去丈夫的故事,就调动了整个国家的反战情绪。因为这样的故事更有画面感,更容易打动人。
正因为这样,很多文案都要努力给用户制造出画面感。
那你可能会问,到底文案该怎么写,才能写出很强的画面感?其实啊,写文案就像写故事,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尝试。
方法一: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如果用得多,就会变得华而不实,每个人的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差异,很可能达不到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朴实的名词。
比如:你想说你的产品是简洁风格,再多的形容词都不如一句“和苹果产品一样的理念”。再比如烈酒红星二锅头,文案用词要有硬汉风格。像“灌进喉咙”、“放倒兄弟”这些词,不仅符合烈酒产品的本质,也表现出了兄弟之间的肝胆相照之情。
方法二:多用比喻。为什么许多人爱看视频和图片,不爱看书呢?因为视频和图片能直接展示画面,而看书的时候,我们得靠想象力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所以,要给抽象的东西打个形象的比方,用户看起来越方便,效果就越好。
比如:一个网吧的文案:“网速实在太快,请系好安全带”,就很形象。
方法三:强调细节。举个例子,如果慈善组织要给一个人募捐,只要在文案里写上求助者的年龄、性别甚至是头发的颜色,就能打动更多的人来捐款。
因为这些看起来不重要的细节,直接在人的脑海里塑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困难需要帮助,很容易打动捐款的人。如果这个求助者是抽象的、匿名的,大家会觉得他不过是群体里的一份子,捐款的意愿自然就比较低。
文字表达的缺陷就是不形象、不好理解。
但如果有画面感,就更方便用户理解,更容易打动他们,你想要的效果也自然而然更容易达到。
高级的文案,讲的是有画面感的故事;低级的文案,只是一张产品说明书。
伍阿哥微信:w114846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