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聚会每天都没有空档,满的绝对堪比明星,我很庆幸有这样一群朋友,多年不见,我对于他们的生活毫无任何利用价值和帮助,却能在我回家的时候隔三差五地围在我身边,让我在家乡也不会没有朋友。
回来这几天连续吃料多辣椒多的饭,再加上聚会时喝酒和大声说话,嗓子彻底哑掉。老爸拦着不让吃药,说吃了也白吃,什么时候结束了假期和饭局,自然就好了,吃药治标不治本,他说的在理,可我还是觉得他的做法不像亲爹。
极少能有三顿饭都在家吃的时候,老妈看着我每天晚上和同学聚会,早上和爸外出喝汤,也只有抱怨的份。
国庆节的早上,忍着嗓子剧痛,还是和爸爸、女儿三个人一起去喝牛肉汤。
以前烟台朋友们听到洛阳牛肉汤的反应是,只是喝汤就能饱么?不啊,还有饼丝、锅盔、油炫可以泡在里面。牛肉汤居然是早饭?大早上喝那么油腻腻的汤不反胃么?能喝的进去么?对啊,汤就是早上喝,洛阳人约饭请客完全可以从早上就开始。以前很讲究的年代,早上十点以后所有汤店都关门打烊,一天只卖一顿,现在划分的没那么细致,一天三顿都营业也很正常。
路边小店的汤最有感觉,口感能甩豪华装修高档酒店做的汤几十条街,那种高档店铺把商业元素注入了汤文化,赤裸裸地吸金和接待成批旅行的外地游客,冒充顶替了洛阳汤店的地标,可惜汤里总归是少了一点百年老店独有的味道。
我们今早上喝的是机车厂中门东关马建家清真牛肉汤,很多人都说这家店西边的金翅也不错,还有大航推荐过多次的周楠却说很难喝的老孙家,还有雅楠推荐的南关小碗牛肉汤,我打算如果有时间就挨个尝尝。
屋里小的落不开脚,只能站下一个收钱的老板和熬汤掌勺的厨师,所有人买好了端着碗坐在店门口露天长条凳子上喝,男人和老人居多,一边喝一边满头冒汗,没人嫌流汗多只嫌辣椒放的不够多。我这种吃货女子也不少,偶尔有几只苍蝇擦身而过,脚底下是闻着汤味赶来的馋嘴小狗们。
挑剔的汤客会自己带饼,据说清真店很反感这种行为。汤店百分之九十五是回民经营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汉民很难有经营好的店铺,反正我们家整个区就叫回族区,所以吃清真店很方便和流行。
我喜欢吃饼丝不喜欢吃锅盔,饼丝泡到碗里半硬不软像面条一样夹着吃,牛肉汤店没有勺子,锅盔硬而厚,被掰成了小块,经常夹不起来。今天带女儿喝汤,就自带了勺子,但她看我们都是用筷子夹牛肉,端着碗喝汤,也学起来不用勺子。
我爸为了清淡,端汤之前都让厨师撇一撇汤头的油花,有人就喜欢这一口,专门要油大的早上喝能提神能开胃,干活一上午都不饿。或者是买了牛肉汤回家煮面条吃,也是油大的香,吃完了糊的满嘴牛油才算今天的汤没白喝。
汤的价格无论是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多数是5元、8元、10元不等,用于区分肉的分量多少,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丸子或者豆腐泡,土豪可以喝30元一碗的精品牛肉汤或者全驴汤。
汤分甜咸两种,甜不是加糖的,是没有加盐的,我口味清淡,有时喝汤忘了加盐也照旧很满足,货真价实的“真”汤就是这么任性,根本不需要任何调料来掩盖骨汤的原味或者调配汤的卖相。
汤一定要在店里喝,若是拎着保温壶买走,到家后味道就没有当时那么醇厚,或许是因为凉了的缘故。无论你买一碗还是几碗,厨师都会直接给你盛满一壶,这是汤店的规矩和传统。
店里喝一碗不够可以添汤,添多少碗都随你,只要你肚量足够大,当你端着碗走近厨房窗口时,厨师便十分会意地往你的碗底撒一把葱花和盐等调料,然后搅拌一下锅底,往碗里加一勺滚烫热辣的汤。
下雨下雪天照样开张,夏天再热也要喝,冬天更冷更要喝。门口撑起一块篷布便准备好了迎接轰轰烈烈的喝汤大军。喝汤的人不分三六九等,管你是西装革履的老板经理,还是满口土掉渣方言喝完了准备去工地上搬砖的农民工,都要簇拥着一张落满汤汁的桌子,平起平坐在一张破木头板凳上,吸溜吸溜趁热喝那一碗令人大汗淋漓、鼻涕直流的汤,如果你放不下身段,不如干脆别喝,只能在家魂牵梦绕味道。
早餐高峰期的小店通常连长条板凳也没有位置,拘谨的年轻人碍于面子会等一会儿再坐下来喝,反正一碗汤也用不了多久,往往是性急又豪爽的年长汤客,会直接叫了汤席地而蹲,仿佛喝完汤有多么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干,其实却是很享受这种感觉。早些年条件不好蹲着喝汤的场景比比皆是,店内、店外,角落里还是别人桌旁,只要我高兴,想蹲那里蹲那里,喝汤就爱蹲着喝。
我记得以前一次喝汤时店老板广播里正放着豫剧,搭配上早餐店里人来人往的喝汤场景简直绝配,汤和豫剧都像是洛阳人生活必须的调味品,没有也能活,但有了会活的更加有滋味。
天天喝汤天天问自己
到什么时候才能把洛阳几千家汤店都喝个遍?
天天山珍海味不如洛阳街边一碗汤
把我最好的胃口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