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初,高考总是引得全民瞩目的头等大事。朋友圈里,大家一边吐槽着今年的作文题,一边怀念走出考场时的自己。那场声势浩大的考试,像一幅巨型的照片,定格了我们整个高中的青涩年华。
两年前的今天,我也正式与高中生活作别。然而今天我并不想写一篇情怀满满的纪念文章,而是想写一篇更现实一点的文章,谈谈我的笔记系统。
现在回望高中时期的笔记系统,似乎简单得难以置信。那时我的笔记都是手写的,各个科目的笔记本,加上改错本,和自己整理的一些知识点网络什么的,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有限。还记得那时颜色和图画最多的是地理笔记本,含金量最高的是语文笔记本,最系统的是政治笔记,最无聊的是历史表格,英语只有改错本,数学似乎没有笔记本。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备考阶段,由于翻阅笔记的频率非常高,目的性也很强,那些笔记在那段时间还是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的。就算在现在看来,不管是论观赏性还是纪念意义,当年的笔记都挺值得珍藏。
然而进入大学之后,我的笔记系统经历了颠覆性地升级。虽然听闻了大学“只用刷题划重点”的坊间笑谈,刚开学的一个月我还是继承着高中的“勤奋搬运”精神。那时给重要的专业课都准备了笔记本,另外渴望“博览群书”的我还备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然而很快现实就揭露了我的天真——高中简单的笔记系统完全满足不了大学阶段多维度知识和信息输入的处理要求。于是我这个强迫症患者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段探索期,道路蜿蜒曲折,其间不断地自我否定。庆幸的是那段探索期不算太长,在遍地的实践中我总算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笔记系统并沿用至今。
在形式上,我采用了纸质笔记和电子笔记相结合的方式。在读书的时候,我偏向纸质笔记,我认为书写的过程能帮我比较好地消化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和逻辑,也更方便我进行个性化的标注、图示和建立思维导图式的框架。虽然现在一些软件也能实现这些需求,但不论是在思维上还是操作过程上都需要一次转化,没有纸笔书写来得直接。而电子笔记呢,有着方便保存和携带的超强优势,不怕丢失,也不嫌重。同时,电子笔记不受纸张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意添加和在原有资料上建立关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笔记还有一个方便检索的优点,只需要简短的关键词就能迅速搜索到对应的资料,免去了翻阅纸质笔记的麻烦。于是,在这种优势相当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两个都要!
/ 纸质笔记
纸质笔记的三件神器是三种开本:B5,A5和A4大小的纸本
B5大小被我用来记论文的笔记和比较艰深困难的知识性笔记。我觉得B5的大小很适合记困难的东西,往往一个概念本来就冗长难懂,如果在小本子上换行好几次,我觉得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用一眼能基本看完的宽度,配上一些重点标记和注释,思维似乎也流畅一些了。
A5这种大小呢,就比较适合知识点紧凑的,一页就能记完一个甚至几个小点,相互的关联也不会被割裂在空间中。我有好几门MOOC的笔记都是用A5大小的纸张记的,每个课时正好记完整数个页面,复习起来也好翻阅,每看一页都能将重点内容尽收眼底。如果觉得散乱,在最前面加个目录也是不错的选择。
A4大小则最让人自由,无边无际的空间任君驰骋。你甚至可以任性地一张白纸上就画一个图表来阐释重点内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在有丰富交集的几个点上来回穿梭也未尝不可。另外,A4是标准的复印打印大小,无形中也为资料翻印提供便利。
/ 电子笔记
电子笔记的三件神器是三个APP:
Cabinet绝对是免费软件中的良心之选,非常适合看PDF,里面可以查不太专业的单词,随手勾画和做笔记也非常方便。特别推荐自选配色,是我使用过的软件中的最美配色没有之一,大大弥补了我荧光笔颜色太少的遗憾。
OneNote是微软家的孩子,用惯OFFICE软件的人第一眼看到它就倍感亲切,操作起来完全无障碍。它的设计就像一个大活页夹,分类方式很人性化,各平台之间都可以同步,同步后支持本地阅览。一个巨大的优点是从网页复制过来的文字或图片会自动带有链接,方便回头查看。
CamScanner中文也叫扫描全能王,扫描效果不错,我一般用来电子化我的纸质读书笔记,假期回家方便携带。另外,扫描图片还可以导出为PDF,非常适合笔记分类存储和备份,对于我这种丢了一本心爱的笔记就好像失恋的人来说简直福音。(下图的原件就有一些影印不清的问题,一般经软件处理过的图片还是非常清晰哒~)
我一直觉得笔记是很个性化的东西,除了追求高效与系统化,个人偏好大概是对各人笔记形式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了。就像程序员偏爱Markdown,文艺青年坚持用钢笔写笔记一样,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适合自己的模式就是最好的。以上也只是我目前采用的笔记形式和工具,也许两年过后,一切又会变个天翻地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