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朋友圈,果真是个怪圈。
就拿我的一个朋友来说吧,他很喜欢看励志文章,他的朋友圈和微博、QQ空间总是充斥着成功学的文章,在朋友圈他是个极其乐观、容易被感动的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工作和感情频繁受挫。有一段时间我和他挺聊的开的,感觉他真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如果能够像鸡汤里说的那么努力,前途一定不错。额~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他的鸡汤文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他依旧和以前一样,用消极的眼光对待生活,辛苦的活着。
偶尔在朋友圈见他在发鸡汤文,也会和他私聊一两句,推荐一些文学、史学、心理学方面的工具书,他却回复我:“好的”、“谢谢”,过段时间依旧一水的鸡汤……
最近一年来,混迹于各大网络平台、社区网站、论坛也算学到不少东西,看过的鸡汤文没有一万、也有八千,那些个被鸡汤洗脑的读者频频在文章底部留言,分享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和我这个朋友简直一模一样。
鸡汤文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原本的“佛陀和小沙弥”“智者和年轻人”这种鲜明的对比,再到爱讲大道理的文章:“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提升价值,才会身价倍增”,包括毒鸡汤:“致贱人”“喜欢钱有什么错”,以及抒情版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知道彼此都能圆满”……
这些文章读来的确很爽,可是爽完以后呢?依然还是会迷茫,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每天在朋友圈分享鸡汤,却把整个生活过出了穷酸样。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明明感觉文章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的,可是生活依旧毫无帮助?是汤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答案不只一个,是都有问题。
先来说说汤的问题。表面上来看,鸡汤文的道理虽然正确,其实都是“废话”。鸡汤文告诉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拥有独立人格,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呀,中学老师在课堂上都教过的道理,是我们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明白的事情。为什么看完鸡汤文却感觉自己被“启发”了?因为你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人生有很多道理,关于生死、工作、爱情、友情,这些都是我们经历后要去总结的东西,成功了会有经验,失败了会有反思,难道我们的生活要怎么过还要别人去教吗?再者说了,别人的道理是通过他的人生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你的人生上不见得就实用吧?
从另一方面来说,鸡汤文只有价值观,缺乏方法论。鸡汤文只会告诉你汤很好喝,却从来不告诉你喝汤的勺子在哪。具体的方法,如何实施,判断的依据,行动的方案,都只能根据自身状况,独立思考、实践得来,等实践完成了,再回头看鸡汤,简直就是在瞎扯淡。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喝多了汤只会不消化。
再来说说人的问题。
我发现现在好多人都特别喜欢上精品课,到处听讲座。什么读书会、观影会、分享会,干货课好像还很特别贵,貌似很充实、很上进。其实并不走心,有些人仅仅就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不会思考,不能明辨是非,不能举一反三,上课只是一种目的。
这很讽刺,却很现实。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发现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人,他们自己给自己营造“一直在学习,不断在成长”的幻觉。只是在课上听了一些故事,一些道理;增加了一些眼界,开阔了一些视野;只是喝了几杯鸡汤,打了几针鸡血。
能力素质并没有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像长颈鹿一样,脖子挺长,看的够高也够远,却没有行为能力,眼高手低。
第二种人,他们实际就是懒。什么是懒?懒就是收藏了很多从来没有看过的小知识;懒就是抽屉里放着刚办了一年的健身卡,却一次也没去过;懒就是遇到问题先想到请教身边的人;懒就是长期处在舒适的区域不愿离开。人都存在着惰性,不想费劲心思的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去揣摩规律的变化,而是习惯的把鸡汤直接当成至理名言。殊不知,只有真正经历过、体验过,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东西。
你为什么懒惰?因为没有动力,看不清行动背后的价值,或者通俗的说这点利益不值得去行动。有人说,锻炼身体有好处,但就是不想动,那如果锻炼一小时就给你100万,你还愿意不愿意?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其实是浮躁的,人都希望短期看出效益,不过许多事情都是隐形效益,短期看不到,但不代表没有。
就拿我来说吧,自己一直以文青自居,自以为肚子里有二两墨水就想着用文章养活自己。开始做了文案才发现,自己以前读的书真是太少了,每次接到工作安排都要想好久还是无从下手,而公司里的一些员工每次都能早早的就完成了手头工作,然后开始自己的读书之旅了。前两天,有幸拜访过一位老师,他的知识储备真的很惊人,说起任何一件事来都能头头是道,那一天我才真正体会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真正明白知识积累到最后的那种系统的侃侃而谈,毫不夸张的讲,持续的阅读经典是很有帮助的。
鸡汤不是指路明灯,自己的路还要自己去走,人生经验也需要自己去总结。人的生活都是自己拼凑出来的,如果真的迷茫,那最少把自己转发的书单先读完吧?
说实在的,这一篇也是鸡汤,不过我希望是你人生中读过的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