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艺术形式早已存在,从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所改编的经典武侠片,到最近大火的《传闻中的陈芊芊》都属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范畴,但近年来热门IP改编成影视作品才俨然成为影视行业的潮流。
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方式相较文学作品而言都更加的大众化与通俗化,因此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能使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流畅。
但这种改编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尊重原著,改编要适当,这需要编剧花费大量心思将文学作品改为更加适合影视化的剧本的同时,不能将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改得面目全非。
今天,刚刚阅读完《催眠大师》的小说版,电影上映于2014年4月29日,而小说则于2014年5月出版。两者问世时间相差无几,但内容却存在些许差异。
相较而言,影版《催眠大师》的戏剧性、节奏感以及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性都强于小说,并且影版《催眠大师》通过对场景、人物造型的塑造更加强烈的烘托出作品所想要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而小说则在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腻程度、情节的丰满性上比影版《催眠大师》更胜一筹。
事实上,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定的取舍。
例如小说《催眠大师》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的丰满,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小说将沈立的形象拓展开来,详细的介绍了沈立的爱好与她的秘密,从而印证了小说主线的一些细节。
而在电影中,沈立自身的形象并不丰满,仅仅作为线索人物以推进故事主线的发展。
这便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了,毕竟,一部影片时长有限,很难像小说一样塑造群像,而只能将观众的视点集中于主要角色上。
此外,小说《催眠大师》的整体节奏是缓于影版的,虽然两者之间的故事主线都仅仅集中于那个雨夜,但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推进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者引入了许多徐瑞宁曾经的案例来佐证徐瑞宁的想法并丰富人物形象的层次性,而影版则只展现了其中一个案例,从而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感,这也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之一。
并且,小说《催眠大师》穿插了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展现人物的所思所想及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想法,从而深化了人物形象。但影视作品如果穿插了太多人物的内心戏则很容易显得拖沓,因此影版是通过角色的语言、动作甚至表情来表明人物角色的思想,但这也导致了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掉背后所隐含的内容。
虽然,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取舍是为了让作品能够更好地影视化,但是,改编一定要适当,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只借IP的热度而肆意改编内容,以致于作品面目全非。
因此,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有利有弊,但只要改编时尊重原著,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也不失为一个促进文学作品的宣传的良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