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的一天的父母回到家,看到整个客厅乱得就像一个案发现场;做作业时孩子拖拉不专心;吃饭时孩子拖拉挑吃;该睡觉时孩子还在家里跑来跑去...... 这些是不是能触动到很多父母焦虑的神经,然后产生大吼大叫的冲动?
焦虑、容易对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容易培养出暴躁、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在吼叫过后往往会产生悔恨心理,提醒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下次遇到同样的情景又会忍不住吼叫,这样的恶行循环让很多父母产生挫败感,也更加焦虑。
有没有不吼不叫的育儿方法,可以解救这些陷在吼叫痛苦圈中的父母呢?《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下面简称为《不吼不叫》)这本书可以帮助焦虑的父母们,停止大吼大叫。
本书的作者罗娜.雷纳,是一个护士、育儿专家、气质咨询师、父母培训师和电台节目主持人。拥有丰富个人经验和职业生涯的作者,在本书中提供了摆脱大吼大叫魔咒的技巧,掌握这些实用的技巧能够帮助父母恢复冷静、减少吼叫,用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
在《不吼不叫》一书中,你可以深挖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正确看待自己与孩子的不同气质,以及掌握不吼不叫的强力工具,找到温柔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合作。
一、吼叫后面的深层原因
生活中,会触发父母吼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部触发器,如孩子拖拉、捣乱、抱怨、撒谎等;二是内部触发器,自己的疲劳、焦虑、孤独、悲伤等感觉。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你会发现触发吼叫后面的更多深层原因。
1、代代相传——小时候被父母吼,变成父母后吼孩子
如果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经常对你吼叫,那么等你做了父母以后,你也可能会很自然地朝你的孩子发脾气。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自己说过的,你正在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曾经讨厌父母的吼叫,却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转变成对孩子的折磨和伤害。
2、迁怒于人———别人吼我,我吼自己的孩子
当你把怒火指向另一个人,而不是最初让你生气的那个人,这就是迁怒。在父母对孩子的吼叫中,很多是带着自我情绪的迁怒。
如父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受到打击时,会把孩子作为发泄的对象。因为孩子时最弱小的,也是最无力防抗的。
有一则寓言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迁怒的影响: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一顿后,他怒气冲冲回到自己的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的管家大发了一通脾气。管家心理窝火,回家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把妻子骂了一顿。
妻子受了委屈,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跳,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最后,莫名其妙挨了耳光的孩子心情极度糟糕,一脚把身边的猫踢了个跟头。
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迁怒的结果就是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成了牺牲品。
当你吼叫时,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对谁生气?你可能会发现根本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别人:你的老板、配偶、搭档或者你妈妈。
愤怒可能无法避免,但是了解你的愤怒——谁真正惹你生气,以及你选择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确实能够帮助你停止吼叫。
3.健康——吼叫的隐形杀手
身体健康影响情绪,而情绪又反过来影响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压力会让人更容易生病。
很多父母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生活、精神压力,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这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问题会增加父母患病的概率,让父母更加焦虑和易怒。
所以易怒的父母,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饮食等改善自己的身心健康。
4.气质——正确看待你与孩子的不同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天生的对人对事的反应方式。世界上没有一摸一样的人,每个人拥有着不同的气质,父母与孩子也不例外。气质是帮助父母和专业人士看待孩子行为的一个全新角度。
你与孩子不同的气质会影响你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是急性子,孩子是慢性子,你容易干涉孩子,就容易与孩子发生争执;
如果你好静、怕吵闹,而你的孩子好动,喜欢尖叫,也很容易惹你发火。如果你的适应性强,你的孩子却需要缓慢的过程才能适应各种变化,那么你就常常会因为失去耐心而吼叫。
心理学家史黛拉·切斯和亚历山大·托马斯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差异是决定他们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所以父母们要了解孩子的气质。
当你逐渐熟悉自己和孩子的气质,你就会慢慢明白什么状况会刺激你们。如果你能学会接纳彼此的不同,你的脾气就会越来越少。
二、减少吼叫的A-B-C-C-D-E法则策略
知道了自己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后,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帮助我们减少吼叫,如A-B-C-C-D-E法则。
A是自问(Ask)。问自己现在感觉如何?升级的想法是什么?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B是呼吸(Breath)。在问以上问题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你可以在呼气和吸气的时候数4个数,呼吸的时候感知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核心要温和的觉察自己的呼吸。
C是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自己升级的想法,就能让自己心情平静先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D是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孩子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为他重新指出方向?还是需要你的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E是同理心(Empathize)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和关心孩子的感受,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
从这五个法则中很容易可以看出,停止吼叫的秘诀首先在于关注自身的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才是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所以一定要减少对孩子的吼叫。
减少吼叫,除了找到吼叫的原因,还要理解自己、接纳自己。遇到各种想要吼叫的事件时,要先冷静下来,确定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并放平心态、以同理心与孩子交流、沟通,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丰富多样的“不吼不叫”策略
在《不吼不叫》这本书中,作者除了A-B-C-C-D-E法则, 还提供了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很强的“减吼”策略。
1.放低声音,就是用悄悄话代替吼叫
比如当孩子没有按照要求把书放在书柜上,家长可以走近孩子、安静地站着,然后放慢语速悄悄地对孩子说:“你的书想要回到你的书架上,你帮帮它们吧。”
孩子开始可能会对父母的温柔新方式感到惊讶,但孩子很快就积极、快乐地整理书柜了。不吼不叫、用悄悄话也可以把你的要求表达清楚,所以不需要发脾气也能达到目的。
2.静候结果
凡事别太着急。当孩子玩完玩具时,着急的家长会让孩子立刻收拾,然后不断地催促,看到孩子拖拉时又会习惯性地吼叫。
其实我们可以给孩子提醒,然后给孩子收拾的时间,而且不要着急离开,可以等等看,坚持你所说的,看孩子会做如何选择。
如果孩子开始哭哭啼啼,想要画画后再收拾,你可以像坏了的留言机一样、平静地一遍遍重复:“只要你把玩具收起来,我就帮你把画笔拿出来,收拾好告诉我。”
如果房间里的玩具太多,孩子可能收拾不过来,家长可以帮忙一起收拾,但一定要确定孩子也参加了劳动。
3.“有问题吗?我们一起想办法”
当孩子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哭哭啼啼时,如把地板弄脏了,忘记把书带回来了等,正在忙碌的你不要用吼叫来指责孩子。
你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接着跟孩子确定问题是什么,想想可能解决的方案,考虑到每个解决方案会产生的结果,最后,对行动计划做出决定。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让父母深挖大吼大叫背后的深层因素,学会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 并借用不吼不叫的强力工具,让孩子更愿意与父母合作,实现父母与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