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南方的农村,多少会沾点儿乡村方言的语气。
方言,时间的产物,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耙耳朵”不是真的耳根子软,意为“怕老婆”。
人们闲聊之余,不忘半开玩笑:“你个耙耳朵,都不敢出门玩儿,是不是被老婆管得严了?”
“哪里有呢?没有的事儿!”农家人致力于开脱。
昨天两口子“嚼很凶”,说的是夫妻俩发生了口角,拌嘴的架势很唬人。
不过不要紧,这种夫妻矛盾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
南方的方言还特别逗趣。飞机说成“灰机”,蜻蜓说成“点灯儿”,捕鸟说成“逮鸟”,吃馍馍会说“吃粑粑”,没有诚意就说成“不老实”。
“你看灰机在那里!”
“有一个点灯儿在地上!”
“集市上刚买的粑粑,我们晚上就吃粑粑!”
“你一点儿都不老实,说好的一起去,你一个人就不见了身影!”
方言微语好些年。融入的文化一点一点在生长。
“我们昨天才想来你们这边准备来吃噶噶。”一个中年妇女对着身旁的邻居开着玩笑。
意思就是说打算昨天去她家蹭饭的,而且一定要去吃她家的那块腊肉。由于耽误而没有去的缘故。
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人,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
与时间为伴,在乡村交谈最多的莫过于一天的变化。
我给列了下来:
“天不亮”,“天刚好亮”,“天好亮”,“大白天”,“太阳不见了”,“黢黑”。
这些名词反应的是一天的不同的时间阶段。
三根半夜起床发现“天不亮”,拂晓到来正好“天刚好亮”,上午9点左右“天好亮”,后来一直“大白天”,下午5点过后“太阳不见了”,直到晚上看不清东西,眼前“黢黑”一片。
请方言回家。方言成为了乡村的一部分,成长的一部分,岁月沉淀的一部分。
方言这种交流方式显得质朴而独特。再些年,还会用方言这种字串延伸的字符,来表达“我们没事儿”的未来可期,祝愿“我们都很好,你们也别来无恙”。
对方言的祝福,就让岁月来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