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新年 作者 zongli
又是一年。日历上日期号码的字样并没显出与往常的区别,可当13亿人都约定好了一个日子而为之庆祝,而你却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免落寂。只能靠文字聊作安慰。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年是第四个年头没有回扶沟过年了。每年临近年关,给家里打电话时都会被问:“ 今年过年回不回来呀?”,我只能无奈地敷衍:“今年回不去了,明年吧”。可是, 明年到底是何年,连我自己心里也不明了。与常情不同,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最不愿 过的不是辛苦的工作日,而是假期,尤其是诸如春节这种长假期。长长的假期如被皑 皑白雪覆盖的原野,白的空旷,白的没有尽头。而你孑然一人,哪怕在雪地里使出浑 身解数,也只是留下几个转瞬就能被覆盖的脚印,让你不由得自心底升腾出一股无力 感——人的渺小可见一斑。然而,我确是很喜欢过年的。存在于我记忆里的,过年的 印象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趁着这些记忆还清晰可辨,趁着这些过年的传统还没 有消失殆尽,我想把它们记下来,作为时光流逝的痕迹。
我印象中的过年是从放寒假开始的。小学寒假放的早,初中的时候会晚一些,但大抵 是在腊月二十前后就会放假了的。期末考试结束,从学校领回一张或是两张奖状还有 几本寒假作业,假期就开始了。我从小是个心理略微脆弱的人,为了没有任何心理负 担的过年,我一般会在假期开始的头两天,趁着刚离开学校后还没有消散的热乎劲儿 ,把所有的寒假作业做完。腊月二十三,吃着香甜的吉兆糖(其实就是麻糖,由麦芽 糖制成,粗若手指,长约半尺有余,中空,外表敷以熟芝麻),我的年就开始了。
过年的头等大事是采办年货,从腊月十五一直持续到除夕当天。爸爸一般会在腊月二 十前后集中一天进城采购,我会跟着他。家里虽然有拖拉机,但因为年底县城人满为患,拖拉机施展不开,并不实用。我们会踩着一辆三轮车去。三轮车在拥挤的人潮中 可以左右腾挪,见缝插针。年货分为几类:一类是走亲戚时要带的礼品,如,果匣, 白酒,猪牛肉等;一类是自家待客要准备的,如各种新鲜菜蔬,鸡鱼等肉;一类是日 常小吃,如各式糖果,柿饼,葡萄干,瓜籽花生之类的干货;还有一类于我等是必不 可少的,那就是各式鞭炮。过年时有很多场合要用到鞭炮,且长短大小有别,要分类 买好。除此之外爸爸会额外给我单买一些小的鞭炮,以供平时玩耍之用。若不是受了 鞭炮的诱惑,我其实是不太乐意去县城采购年货的。因为那时的县城实在是太过拥挤 ,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扶沟县城被贾鲁河环绕,过了河上那座桥,就 算入了城区。印象里有一次,我们尚未过桥便被堵住了,举步维艰。自行车,三轮车 ,牛车,拖拉机,卡车,轿车,还有来往的行人,完美地占据了道路上所有的空间。 且由于正反方向的力量均衡,从物理学上可以推断出合力为零,因此一小时内只挪动 不到十米也算是又一次验证了伟大的牛顿力学定律的正确性。等我们通过那座桥,我 吃过早饭的肚子已经又一次饿了,这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
通常在腊月二十五前后,家里会专门择出一天来蒸馒头。不知从何时起,我家里有了 几个大蒸笼,直径约一米,铝制略重,有三层,刚好可以放在灶台的大铁锅上。面是 要提前一夜发好的。发面时会用直径约半米、高约一尺的釉面大瓦盆,由于每次面太 多,揉面的活儿只能由爸爸干。冬日的河南温度在零下七八度徘徊,因为没有暖气, 且农村的房子保暖性能较差,体感极寒。为了让面好好发酵,会把揉好的面放在厨房 的麦秸堆里,上面再覆以厚厚的大棉被。为了增加环境温度,还会在灶台生火烧些热 水。第二天早上,充分发酵的面会把大大的面盆撑满,甚至还会把盖子顶起来。这个 神奇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看到小说里描写美丽的女性“面若银盘”,我 都会联想到我家那盆发好的面。这想必会不会让那些古代美女们感到高兴吧。馒头通 常是和我三奶奶家一起蒸的,两家合在一起有十口人之多,忙活整整一天是必须的了 。平时家里蒸的馒头是四方的,但这时蒸的却是圆的,里面有馅儿,通常是红薯粒, 间或夹杂些蜜枣之类。除此之外还要蒸枣花馒头,爷爷叫它们枣山枣园。蒸枣花馒头 真是一门神奇的手艺,家里只有三奶奶做的最好。面要先拉成长条形,粗细均匀,然 后摆出形状,接着用筷子三下两下一夹,一朵花就出来了,再把洗净的大红枣镶嵌在 每个花瓣里,一朵漂亮的枣花就成型了。枣花有小有大,小的一尺余,独立成花,叫 枣山。大的两至三尺,有五至六朵花,叫枣园。其中枣园最讲究,不但要求形状对称 美观,还要求蒸熟之后能保持一体,不会散开。想象一个半米有余的大枣花,远远看去似恭王府中镶嵌在墙上的镂空画,精巧细致;画中白色的面带如敦煌飞天仙女手中 的丝带,飘逸流畅。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幅画不是拿画笔做出,却是由笼屉蒸出,凭 空增添了几份神秘,几丝遐想。刚出锅的馒头最好吃,松松软软,弹性十足,还有里 面的红薯馅,又香又甜,不需佐以菜肴,单单馒头就能让人吃下一两个。蒸好的馒头 要借助冬日的寒气晾晒一晚,次日早上再收到专门的柜子里,一层层码起来,摆放整 齐。这些馒头要从年前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此间是再不能蒸馒头了的。
蒸完馒头次日就要开始煮和炸了。煮的主要是猪肉,有手掌见方的肥肉,那是祭祀祖 上用的;有大块的五花肉,是备作平时做菜时用的。炸的主要是鸡肉,鱼肉和丸子。 鸡肉鱼肉要先切成块,用盐腌制好,无需其他佐料。炸之前覆以面糊,出锅时色泽鲜 黄,诱人口水,吃起来外酥内软,清香四溢。丸子有肉丸子和素丸子之别,肉丸子一 般用猪肉,素丸子一般是白萝卜丝,也是美味无比。左手拿着刚炸好的肉块,右手就 着松软的馒头,这种最朴素不过的搭配却给我带来了有生以来最享受的美食体验。它 的无与伦比是此后进出各种中西餐馆也无法与之媲美的。
等蒸煮炸都结束了,年根就到了。腊月二十八一般要贴春联。我小的时候爸爸会自己 写春联。爸爸的毛笔字比我好很多,苍遒有力。不过后来图方便,便是买来贴了。毫 不夸耀地说,贴春联我可是把好手。拿一把废弃的毛刷,等妈妈准备好半碗浆糊,我 就开始工作了。贴春联其实是个技术活。春联要高低均衡,竖成一条直线,门画要左 右对称,不偏不倚。刷浆糊也是极为讲究,太少春联粘不牢,太多来年揭不下来,太 稠容易把纸弄皱,太稀则会把纸洇透。实在是要全盘筹划,精心部署。相比于贴那些 门上的“正经”春联,我更喜欢贴诸如“小心烟火”“五谷丰登”“出门见喜”“细 水长流”“五畜兴旺”等“非正经”短语。它们不受门框的束缚,可以任由我支配, 实在是甚合我意。
忙碌到了年底,除夕当天的任务就相对轻松了:清扫房屋和包饺子。我们家的饺子通 常是羊肉和白萝卜馅,也有猪肉馅的。我印象里家里人平时并不怎么爱吃羊肉,但不 知为何每年除夕的饺子都会有羊肉馅。白萝卜要先煮,再用纱布把水分绞干,然后把 萝卜和羊肉分别剁馅,混在一起后调味即成。我不会包饺子,便去清扫房屋,打扫卫 生,爷爷会准备香炉贡品等一应什物。当然,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准备压岁钱。我们 本族人的压岁钱,都在除夕的下午发。爸爸会提前在银行换好新的钞票,由爷爷来发 放。压岁钱通常是由小孩子来送,此时我就要出马了。爷爷会分配好,这家五块,那 家两块,诸如此类。我和妹妹便一家一家欢天喜地的跑去送。为什么给别人送压岁钱 还这么高兴?因为我知道别人也会给我发啊。最终的结果基本上是爷爷发出去的压岁 钱最后都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到了我和妹妹的口袋里。等我完成了任务,爷爷还会奖励 性地给我们发一个大额的压岁钱。我们的口袋此时早已经鼓鼓囊囊了。傍晚时分,家 里人要去祖坟祭祖,通常是爸爸去。等到天色全黑,妈妈便会煮饺子。不像其他地方的风俗,我们的年夜饭并不是一年之中的重头戏,而是相对简单。主要是饺子,再辅 以简单的几个菜品。饺子煮好之后家人不能吃,需要盛出几个来作为贡品,给老天爷 吃。爷爷会在院内和屋内各设香炉一具,摆上饺子,焚香、烧纸叩拜,嘴里还会念念 有词,诸如今年您老人家辛苦来年继续保佑家人平安之类。完毕燃放短鞭炮一挂,我 们就可以开饭了。饭后当然是围坐在一起看耳熟能详却又毁誉参半的春晚了,此处不 表。大人们通常睡的早,而我和爸爸会坚持到春晚结束。睡觉之前要放“关门炮”, 通常是三个大麻雷,每次都震得我耳朵轰鸣但又乐此不疲。如此便可心满意足地钻进 厚厚的被窝了。
除夕的睡眠通常质量不高,因为你凌晨才躺下,四点左右便会被四周持续的鞭炮声吵 醒。初一早上的鞭炮是所有鞭炮里的重头戏,特点是长、响、脆、亮。长是指时间, 越长越好,且中间不能停顿,寓意生活长久;响是指鞭炮要大小结合,持续的小鞭炮 要辅以震耳的麻雷子,如摇滚乐的鼓点;脆是指响声要干脆,不能拖泥带水;亮是指 爆炸时要有闪光,如电闪雷鸣一般。我每每捱不到五点便会起床。并非因为被鞭炮声 所累,而是有更重要的任务。新衣服妈妈早已准备好放在床头了,穿上衣服出门,爸 爸和爷爷通常已经起来了。爷爷继续照料他的两个香炉,爸爸则开始烧水煮饺子。头 一拨饺子煮出来,依然要给老天爷尝一尝。及至六点刚过,天还是灰蒙蒙的,我就要 开始工作了——送饺子。饺子要送给长辈,关系由近及远。初一早晨的东桥,送饺子 的人群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个人的手里都端着一碗或两碗饺子,形色匆匆,笑盈盈 地进出着各家的院门,互致着拜年的问候。昨天有漏发的压岁钱通常也会在这个时间 补上。等到天色大亮,送饺子大军终于消停下来。自家的饺子全送了出去,家里却收 到了形状口味各异的各家饺子。这种独特的分享精神不知道是不是扶沟所专有。平常 并不做饭的爷爷会在初一早上准备一碗凉拌萝卜丝和粉丝,让我们就着饺子一起吃, 预示着来年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初一通常是同族人相聚,或是聊天唠嗑,或是打牌消遣。小孩子们便开始了行为单调 却乐趣无穷的放炮活动。只要有鞭炮放,一天不吃饭也是可以的。过完初一,便进入 了轰轰烈烈的走亲戚状态,我们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收红包模式。等到初十过完,这一 模式才算结束。及至正月十五,把枣花馒头摆出来,加上大小红蜡烛、各式灯笼和花 炮,体验着新年结束前的再一次狂欢。等到正月十六,这新年便算是圆满过完了。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人,才形成了这过新年的习俗。这其中蕴含着的,是对生活的总 结,对自己的犒劳,对上天的敬畏,对亲情的呵护,对未来的期盼,是一代又一代人 最朴素的人生经验的积累和展现。爷爷已经离我们而去,爸爸还在延续着那些传统。 我自愧将来恐怕无法将同样的传统延续给下一代。我没看到习俗的形成,却真切感受 到了它的消失。也许这并非什么坏事,因为既然那些习俗并非从来就有,也就不必纠 结于它有天没有。就像我们也许会形成一些新的习俗,并将它们传递给下一代,但你也不必纠结它们有天终会消失一样。但对于那经历并实践着这些习俗的一代代人,它 们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一些人,和属于他们的那 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