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与否,自我选择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无论是濯清涟而不妖还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都是个人的选择。
有人为了生活,强行带上笑脸,迎合自己不喜欢的酒桌文化,喝一杯又一杯的酒,就为了谈上几个有一点微薄利益的项目。有人会嘲笑他这种迎合没有自尊,但是这些人没有看见他身上的担子,他的家里人还指望这些钱用来供应孩子上学。
有人为了自我,摆脱一个污浊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从自己的坏环境跳脱出来,走向更好的生活。有人会讽刺他不合群,但是这些人路上是一路繁花盛开,在冷静的自持中,他们走向了自己更好的未来。
合群这件事,从很早的《离骚》里面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无论屈原与渔民对话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对话的发生就证明了一个问题,合群与否,人类从很早就开始思考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甚至可以在大学的辩论赛上见到这些流传已久的对话?
因为无论合群与否都是个人的选择,或者说都是一个阶段的选择。
你18岁的时候,可能因为自己要考研,不想忍受舍友的暗中讽刺而选择不合群;你30岁的时候,可能因为想让孩子上一个重点中学,而对校长频频送礼,融入这种你原本很不齿的气氛。
我们没有办法去仔细讨论这件事的合理性,就像人不可能同样地踏进一条河两次,人也不可能在不同的境遇作出相同的选择。
合群与否,自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