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2星期五高温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入草木”漫古今。一杯清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百姓看到的是俗。
听老辈人讲,潜山县源潭铺上街头曾有过茶馆。茶馆喝茶尽是身着长衫手拿折扇的乡绅大佬。张三与李四磕磕碰碰,发生争执,为求和解,便由王五及乡绅出面邀请张三和李四到茶馆“喝个茶”。凭籍喝茶撮合出一种谦和、礼让、中庸的氛围,进而和合沟通、议事断理、消除隔阂、平息纠纷。看似简单的“喝个茶”,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凡响。
后来,在源潭老车站十字路口,一位江姓老者扯上一块帆布升起一个茶棚,一张方桌四条长凳,一个茶水催子,两个硕大的瓦壶,一壶凉茶、一壶热茶,随时供候过往行人解渴歇息。这样的茶由1分慢慢涨到5分,其时,我在附近读初中。十字路口听到一声汽车鸣笛都很稀奇。
在我的家乡源潭铺曾流行过“细茶”。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贫苦的农家把山楂树枝剁碎、焙干,用缸罐煨水煎成大碗茶;或用粗枝老茶叶片炒熟揉碎用缸罐煨成“细茶”,往蓝边碗一倒,大口喝茶才是率真。
70年代中期联盟、杨泗、撒水庵、万岁山开始种茶,这才有今天的茶乡称谓。茶乡的人们习惯性制作饮用炒青绿茶。现如今“天柱剑毫”“天柱弦月”“毛毛月”等系列品牌,赫然摆在源潭铺普通家庭的案头。
而今小镇茶叶店如蜘蛛结网,另外又有几座装修豪华的茶楼,各地名茶果品糕点应有尽有,霓虹闪烁招牌雅致。茶楼已成为青年人谈情说爱、大老板会客公关、老朋友品茗叙旧的场所。
往文雅里说,小小的茶乡还蕴韵有悠久的茶文化。茶一旦冠以文化,就形成别具一格风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孩娘家送满月茶,茶叶是必不可少。婚庆仪式上,小夫妻捧上“改口茶”长辈立马送出大红包。节日祭祀或举行丧礼,开壶三盅清茶重于三盅美酒,奠茶在先,斟酒于后。
亲友邻居日常往来,捧烟、沏茶、上瓜子纯朴的待客三步曲。而问客沏茶、“人来扫地,人走烧茶。”都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新年里,家家都会拿出高档些茶叶沏一杯香茗待客。
说到茶俗,不得不提有趣的“烧茶”风俗。逢年过节或有重要亲戚、贵客首次上门,主人一边热情递烟问候陪聊,一边立马让老婆去“烧茶”。此“烧茶”不是烧开水泡茶,而是要为客人在正餐前做一道副餐,或者俗称“垫垫尖”。
早年“烧茶”大多是粉丝或面条加荷包蛋、瘦肉、鸡腿。这其中又以鸡腿“烧茶”最为尊荣,百姓称为“饷汤”。客人别的皆可尽用,惟鸡腿要留心,若鸡腿上系有红丝线,则应在动筷子时,将鸡腿拣出,推说吃不了,个中奥妙在于这种鸡腿实属向邻里所借,怕弄错而以红丝线系之。这当然是不再重现的场景。
一根红丝线,络印一个时代的风情。一个地方茶俗,浸润着一方水土的清香。沏一杯清茶于细品慢饮中,回味曾经悠长的岁月,源潭的茶俗犹为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