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在《瑜伽師地論》第九講中,講述了四種空性。
一謂觀察空。“觀察空”就是反省、檢查,迴轉到自己內心做工夫。這不是理論上的觀察,不是張開眼睛觀察外界,是要內觀,反照自己,由觀察而證得空性。簡單地說,“觀察空”就是內觀反照。
我想,現階段我們強調的覺察、反省、觀照,就是停留在“觀察空”這個層面,這是第一空,也是最基本的空。只是,我連這一層面都沒有做好,經常忘記覺察,更不用說內觀。
二謂彼果空。一切起心動念,心隨時解脫掉了,空掉了,這叫“不動心解脫”。乃至於對空的境界無貪等,也都解脫了,一切煩惱皆空。
對於現階段的我,這是一件很難的功課,能夠覺察到起心動念已然不易,更何況隨時即可解脫!常常我們被起心動念後生成的情緒、思維等帶著跑,等跑出去好遠之後想回頭看看當初的起心動念是什麽,竟然已經忘記且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了,這就是我們一再被提醒“不忘初心”的原因所在吧。
不過至少對此開始有了觉察。比如昨晚,雖然早睡,但是一直執著於一件很懊悔的事情,以至於半夢半醒之間都還在惦記在重演,凌晨一點多醒來後下地喝水,這時才反應過來一切不過是“我執”的伎倆,當心松下來的那一刻,那份執著也便空掉了。
三謂內空。前兩項是內心的觀察,“內空”是身體證到了空,四大空相,隨時都證到了。一切的我慢、怪癖,骨子裏的情執都沒有了,證到了身空。
顯然,這還不是我的功力所能企及的。我慢、怪癖、骨子裏的情執等,目前只能靠思維去調伏,用教理來提醒自己這些都是我執在作祟,暫且沒有辦法可以通過自身的修證而將其自然而然地全部化解掉。
四者外空。一切外境界,一切皆空。世間的五欲與這個“我”已不相干了,因“我”已證到空的境界,超过了一切有色想。
提到這四種空,我就會想到耳熟能詳的大般若精華之《心經》,裏面也涉及到了四種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