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有篇评论,说有些人中了“丧茶”的毒,那些精神鸦片让我们在发泄的时候异常销魂,却在体内留下无可预期的生命隐患。
丧茶,是一个从段子里走出来的店,最开始来源于微 博ID为@养乐多男孩洸洸的一段话,期初大家以为是调侃,没想到一个月以后这家店真的从段子里走了出来。4月28日,这家店开在了魔都。里面的饮品名字各异:“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果茶”……充满了对于生活的各种吐槽,店面一开,引起了群众大量排队,大多数人其实是为了好玩,不过更多的是因为那些词语直戳人们不安的内心。
《濑户内海》中主角有句内心独白,击中了许多观众的心:“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是的,“虚度”,为什么生命一定要耗费在加班、学习、上进、追求成功上面,为什么就不能虚度?
丧茶的背后,其实是“丧文化”,或者,不应该用文化来形容这样的状态,用丧心态可能更加准确。一些人被夹杂在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干之间,难以喘息,他们很迷茫,感觉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用,所以想找一个发泄口,问问自己,不这样努力行不行?所以有人说出:“年轻人嘛,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就去洗洗睡了”的时候,迷茫的人被扎心了,他们怀疑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抱怨如果比较小还好,抱怨完、喝完茶以后继续走好眼前路,但如果因此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他们就会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成为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丧文化”以一种反鸡汤的形式出现,饱含着青年人对当前自身状况的自嘲以及对社会的不满。这种自嘲与宣泄折射出年轻人对现实的迷茫和社会上升空间的狭窄。
迷茫的神逻辑1:物极必反:成功不可得,那就掉头直奔失败。
迷茫的神逻辑2:我没有过上想过的生活:不赖我,就赖你。
当然,除了主观因素,还有客观因素,凤凰网有一篇评论分析的很到位,作者说:年轻人“丧”并非他们不想追求,而是因为追求成功不可得,长期的挫败感导致他们被动地、根本上地丧失了追求欲望。
他引用了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的论述。三浦展笔下所描述的“下流”,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下流,它指的是一种不求上进的心态,一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比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人生热情的全盘低下。三浦展的看法是,很多人自甘下流,并非他们不愿意上升,而是上升空间已经丧失。
当下中国经济下行,大多数资源总是掌握在巨头手里,资源越来越稀缺,竞争越来越激烈,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努力工作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过上自己心目中的好日子。你想过着每天运动健身、做做饭、插插花的小日子,但是工作让你过的确是你每天加加班、开开会、没有时间睡觉的生活。同样年薪100万的人,理想中应该是吃好、喝好、经常度假、不用那么累的,而现实情况确实天天加班、经常泡面、没事还容易过劳死的。
当现实生活和理想的反差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怀疑努力和好日子是否等同。人们努力是为了以后轻松,但是却发现努力了,却越来越不轻松。于是,“丧文化”办他们拍案而起,直击下生活。
不过,抱怨归抱怨,日子还是要过的,我们可以发个表情开心下,但却不要以为沉浸在情绪发泄的洪流中。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就要过不同的生活。年轻人要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让自己每天都高兴一点。如果你不想多富裕,只想平平淡淡、安安稳稳、每天吃个饭、喝个茶,大可以找份不加班的清闲工作,过上悠闲的生活;如果你想稍微提升一下以后的生活质量,那你需要攒足生存的资本,去实现财务自由,那样的话,你就要先牺牲现阶段的自由,来换取未来的自由,人生嘛,总要有得有失的,社会又不是你爸妈,你想要啥就给你啥。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想要得到它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像我们打游戏升级时,遇到的妖怪,打败它才能让我们不断成长、有成就感,如果一路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葛优躺,那生活得多无聊啊。
抱怨容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