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很多天都没出门,窝在家看书,觉得再不出去走走,整个人都快与世界脱节了,更何况是活在这个信息如此骤变的大都市。兴之所至,出门前特意没带耳机,想凭着自己的耳朵去听听这个周遭世界的声响,活得接地气一点儿。作为少有安全感的人,一副耳机就成了最好的伪装武器。这样在外人看来,你并不是落单的那一个,潜意识里认为你应该是个酷酷的人。
正如那天我看见有人还在使用iPhone4时,简直惊为天人。晃荡的车厢里,他耳朵里塞着线控耳机,一只手扶着拉杆保持平衡,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划着屏幕浏览着网页。我猜想他的思想境界可能我们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可能他们对于某个时代的某些物件有着自己的执念,抑或信仰,又或者他们是个勤俭节约的人,从不必为不需要的哨子花费太多,再不济就是穷,可是从他全身衣着,以及气质看来,这一点首先就被我否决了。
偶尔我会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挑战,尝试着从家骑摩拜到最近的地铁站要多久,因为每次去的地方不一样,出发去的地铁站和走的路线也有好几条,而摩拜单车的收费标准是每半小时1元钱,所以每次都拼尽全力在半小时内搞定。但总会遇到突发状况,有时找不到停车的位置,有时想尝试新的路线,最后迷路了不得不打开手机导航,骑了一身汗,回家后不得不从上到下地冲个澡。至少比在那傻傻地等半小时不来的公交要靠谱些,也让筋骨活动活动了,一举多得。
歇下来的日子里,看了好多杂乱无章的书,质量都因人而异,却总会让我去思考,思考关于生活的方式,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中年危机的处理,关于死亡的现实。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下,我还是想做自己,用我个人对于这个人世的浅薄知识来理解,来生活。
有人说,既然千辛万苦来这世间一趟,我们要留下点什么来给后人铭记。科学家留下科研成果,导演留下电影,作家留下手稿……只要是有形的,能署名的都以他们的方式存在着。而那些要什么没什么的就拼命生小孩,女儿不行,非要儿子,后天又不会去教育。同样的,他们也用了他们的方式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还有另一部分人完全不在意他们能留下什么,而是基于感受出发的。他们觉得虽然也是千辛万苦来一趟,那就做个体验派,去感知四季变幻,去旅行,去工作,去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等到百年之后,一抹尘土随风而散,不值得为他哭泣。他来了,晨钟暮鼓朝起日落,他走了,万千河山依旧东流。
我们都是普通人,能留下的东西毕竟有限。但也做不了太豁达的人,在死生之间看淡一切。所以我们甘愿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周末约着朋友谈天说地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领导同事。这才是食色男女之大欲,敢爱敢恨,有烟火气。
这些年我能坚持的东西不多,最近细想了一下,无非有三,看书,电影,和健身。其他的东西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去体验,唯独这三样习惯保持到了今天。
(一)
对于看书,是最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活动,也最具有想象空间。
而我看的书类型不一,杂文,小说,游记都看,男的,女的,质朴的,香艳的都有。有时看着看着,好多故事情节都不记得了,也会质疑自己说,看书的意义在哪里?花了那么多时间去看别人绞尽脑汁杜撰的巧合,还不如在火车站坐上一天去看那些男女老少粉末人生的某一段故事。可是后来觉得,自己某些方面的气场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变得愈发沉稳,更有了自信。
虽然现在夸人说有气质是纯属揶揄人的话,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气质和身份相得益彰的呢?至少有这种人的存在,而他们的存在又会让你觉得读书是有意义的。谈吐,态度,幽默感,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异性以及同性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趋待完满的过程。
而有些人又说时间碎片化太明显,根本聚集不起来。我想说在前几天去上培训课,在地铁上的三天,我看完了一整本的小说,很不夸张。你也可以在睡前关闭手机,床头放一本书,看个半小时也好过浏览半小时无效的朋友圈里某些不怀好意的人发的深夜食堂引诱你的味蕾要实在些。厕所也可以放几本书,信手拿来就可以看。阅读是一种量的积累,也是气质的沉淀。保持一种习惯后,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种生活方式,且它会很好地指导你下一段生活。
(二)
对于电影,我有一种偏爱,甚于其他所有的爱好。
它是时间凝炼的结果,几页纸的面部表情描写还不及一帧胶片来得写实,而一整个人生的跌宕起伏最后用光影90分钟截取大事件就可以盖棺定论。
电影语言简直太美了,从服化道,到置景,人物语言,追光,补光,同期录音,后期配乐,以及动画效果等等,分门别类,又相辅相成。最后全凭导演一个人的喜好来成全一整部电影。所以好的大师总有他们自己的特色,用他们的影像艺术去传播,感染其他的受众。而好的电影不仅是给人感官上的满足,还能让人去深思,去发问,去解答,去践行,去传承。
我总为自己看了一部喜欢的电影而激动不已,觉得自己的某些诉求被了解,被满足后,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在保有自我个性标签下,也希望心灵的某一块是被承认,被接受的。虽然外表是风平浪静不染纤尘的,可是终究一个人抵御不了灵魂的孤岛。你说你坚持一辈子不结婚,那些曾一起指天对月发誓不结婚的人现在通通都奶嘴尿不湿前后伺候着,如果还有一个人在坚持着说,我呀,完全招架不住小孩子,所以我这辈子不可能结婚的。听完,你会觉得,原来你的坚持对自己是有交代的,原来你并不孤单。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座孤岛都会发出自己的频率,即便是最孤独的鲸鱼Alice,也会有人类在关心着她。所以我们不孤单。
(三)
对于健身,尽量去保持某种频率与方式。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放眼望去,整个健身房里只存在两类人,一种是生活极度不规律后滋生的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男女,还有一种是自我管理极度苛刻的饮食男女。而我属于第三种,尽兴就好的随遇而安派。
当你试着去关注每天身边遇见的很多人时,你会发现这一整个时代的人都是怎么了,几乎所有人一旦步入中年就会有小腹,再慢慢变大,并且伴随着各种隐形的疾病。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动手能力退化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还有一方便是行为人的自控力确实值得怀疑。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也有很多人了解了肥胖的危害后,火急火燎地去办卡健身,以为这就是灵丹妙药,一开始每周都去,再一周去两次,再一个月去两次,最后半年去两次。我见过太多人只在办卡那天去一次健身房后就不知道把卡丢到哪里去了。
而我认为的健身,并不指实际意义上的非要在健身房里完成的活动,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富裕的钱去投入额外的非必要消费中去。晨跑,夜跑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关键不是在于形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问题。去年在苏州待了半年左右,春暖花开后,就开始坚持夜跑,每天一个小时左右10公里。当全身汗液随着毛孔排除体外时,那些湿气,毒素会随着汗液一起,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具有活力。而现在差不多一个礼拜能去三次健身房,每次都能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必做的很标准,也不必为了显露某些体位的肌肉而去特意吃增肌粉,没那个必要。健康饮食,开心运动。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去给自己买一双喜欢的鞋,换一身新的行头,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的。
下午在图书馆找到了那本期待很久的《今日店休》,讲述一个93岁高龄的老人开了一间书店,在每周四,周日两天会因为家中有事而歇业。老人怕来的人走空,就在这两天会绘制一个简短的海报张贴出来,每次都会很别出心裁,于是被人发到博客上就悄然走红。这时他的老伴也因为疾病走了,但他却一直坚守着,料理着这间书店。这也是一种信念的坚守,不禁让人动容。更别说一个人一生要坚持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了。都值得被歌颂。
前些天上培训课时,老师举例说某个家庭不会理财,从最开始小两口每年全球各地旅行,到孩子出生上学只能全国各地旅行,再到爸妈身体不好去医院花费严重只能省内旅行。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会幸福?
有好事的学生说,幸福的方式不一样,他们觉得幸福就行了。
老师笑着只能打圆场。
我却幡然醒悟了,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而改变。便有了“尽量幸福”的概念。不能出国,就在国内玩玩,不能出省,就在省内转转。守着妻儿子女,难道这种以前享受不到的幸福就不算幸福吗?每时每刻的幸福感应该都是不同的,这才是人生的真意。
五点左右,地铁里人流开始骤增。喇叭里喊着,下班高峰,请排队上车。他们都戴着耳机,面无表情的随着人潮拥挤。我想待会他们有的人肯定下了地铁会直奔菜市场,有的人肯定已经和对象约好了在哪见面,有的人要去学雅思考托福,有的人就想回家泡个热水澡……
众生百态,家国天下。
步履不停,人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