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终生成长》这本书,趁着还没有完全忘记之前对一些感受总结一下。
《终生成长》主要介绍与论证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跟《刻意练习》比较类似,两本书对于天赋与学习对于个人可以取得的成就的影响观点比较类似。通过这本书对我比较有触动的是个人能力是不断动态变化,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的。这句话看起来好像非常平常,非常普通的一个常识。但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与之相悖的现象存在,下面就我个人遇到的一些场景总结下。
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下面的情况,身边的同事学历明明不如自己,而取得的成绩却比自己高,而自己却表现出不屑于与他进行竞争或者比较,总是觉得自己学历有优势,个人能力强,聪明,如果真的做某件事,肯定可以做的很好。这就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维,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固定,学历就代表了个人的智商,学历高就代表个人可以很快就做成并学习某件事。就我个人来说,就常常处于这种思维模式中,认为武大本硕毕业,已经证明自己的智商与能力,平时工作中总会去了解一下别人的学历,如果学历不高的会从内心中感觉别人不如自己,如果学历与自己相当或更高才会心理平衡一些。而仔细想想,到底什么是能力呢,就是具有可以把某件事情做好的基础知识与方法论。这一定是经过学习与实践,并且总结之后内化的,而不是说好的学历就有能力了。那好的学历代表什么呢,好的学历代表了在高中时代对于应试考试有更好的能力,而这个考试能力并不能代表工作中更好的表现,况且现在离高中年代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十几年可以发生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那好的学历是否可以代表高智商呢,比别人学习速度更快呢,可能存在一些,但是并不能证明,高中时代大家学习都是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并没有刻意的总结与沉底,而且每个人真正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也不同,所以成绩的差异比较大,学习方法与时间投入或者一些其他的因数都会影响到成绩,智商到底有多大影响并不好确定。即使学习速度比别人更快,不去学习实践与总结一样会止步不前,又如何在工作中表现的比别人更好呢。想想自己,之前总是处于一种自己学历高,综合能力强的自我保护中,也会因为学历不如自己但是表现与层级更高的同事而不服。
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固定性思维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害怕失败,还是上面的例子,当看到其他同事做成某事件时,我的内心戏是这样的,“要是我来,还不是分分钟搞定”。但是下一次遇到另外一个任务时,自己可能又退却了,因为没做好就代表自己能力不行,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不做就不会输,不去表现就可以一直处于自己之前成功的感觉中。
书中比较强调的一点是,不要以结果作为是否成功的判断依据,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哪些作为依据。其实这两点都重要,在阿里JobModel中有一条是成功经验可复制,强调的是既要结果也要过程,结果对于公司与个人都很重要,与利益直接相关,过程中学习到的基础与方法论同样重要,可以帮忙个人成长,公司也可以作为判断个人下次是否可以成功,是否可以晋升的重要依据。
知易行难,了解到不足才是开始,持续的实践与总结才能带来改变,就像抖音篮球郭教练说的,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