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10.16寒露九日//诗词三首· 中国文化经典之《礼记》//寒露·秋景·秋意(九)

      题记:经世文章,回溯本源,礼承天道,乐序人伦。三朝典册,礼规君臣,九域弦歌,演化朴淳。玉振金声,周孔仁意,圭璋鼎鼐,汉唐逄春。千年纵有,风云幻变,依旧韦编,迪启后昆。

七律首·《礼记》赋

曲台记问溯渊源,戴圣编书昭日昏。

揖让周旋皆法度,修为进退即乾坤。

虽言仪节拘形迹,终见仁心照荜门。

沧海横流礼为楫,至今舟楫渡尘喧。

满庭芳·《礼记》赋

      宝典修身,素王垂训,煌煌烛照苍生。三千揖让,玉振彻重城。谁记周旋矩步?终化作、弦诵声声。松烟里,韦编几绝,皓月印寒灯。

      堪惊!当世路,尘湮礼器,雾障仪刑。幸残简犹存,可濯心缨。莫道陈规拘束,原来是、仁德根茎。风回处,礼舟仁桨,犹渡万波平。

七言排律·《礼记》赋

曲台繁露润苍生,戴圣遗编启晦明。

三百礼仪规日月,五千道德铸魂灵。

玉振金声传古意,深衣矩步证心盟。

曾闻揖让安家国,几见弦歌化甲兵。

礼舟欲济江河浊,仁桨堪驱雾霭清。

纵使尘寰多变异,未教典册减峥嵘。

春官旧制存纲纪,学记微言育俊英。

莫道陈规皆桎梏,须知跪坐即修行。

三爵虽微知进退,九容虽细养坚贞。

至今沧海横流际,犹有黄钟伴凤鸣。

        当“礼”成为身体的记忆

——重读《礼记》的现代启示

      电梯门即将关闭的刹那,有人伸手按住开门键;地铁车厢里,接电话的年轻人下意识压低声音。这些寻常瞬间里,藏着一种比法律更古老的秩序——礼。两千三百年前,《礼记·曲礼》写道:“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那些刻在竹简上的规训,竟穿越时空化作了现代人肌肉里的记忆。

      翻开泛黄的《礼记》,最初期待读到的是冠婚丧祭的繁文缛节,是士大夫的揖让周旋。但深入其间才发现,这部看似刻板的经典,实则充满人性的温度。《礼记·檀弓下》里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饿者,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尊严,更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敬畏。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原来执玉帛、鸣钟鼓不过是礼的皮毛,真正的礼在人心深处。

      最动人的是《礼记》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内则》篇详细记载了侍奉父母的细节:“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为父母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铺床、清晨请安。这些琐碎要求,把抽象孝道化作了可触摸的温度。读到“父母在,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忽然明白——真正的礼,是让最深的敬意渗透进最微小的动作里。

      这让我想起京都老牌旅馆的女将,她们斟茶时衣袖拂动的角度,问候时弯腰的弧度,都是数百年传承的身体记忆。而在首尔的成均馆,至今保留着释奠大祭,参与者动作舒缓如古树年轮。这些东方文明共同守护的礼仪,不正是《礼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的活态呈现吗?

      然而现代人常将礼误解为束缚。我们迷恋解构一切的快意,却忘了建构的意义。《礼记·经解》说得透彻:“以旧坊为无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拆除古老的堤防,必将遭遇洪水的报复。当网络空间充满戾气,当公共场合失序频现,我们才开始怀念那种“在貌为恭,在心为敬”的温润。

      不过《礼记》绝非僵硬的教条。《礼器》篇明确指出:“礼,时为大。”顺应时代才是礼的根本精神。这让人想起日本的“守破离”——先严守规范,再突破创新,最终超越形式。真正的礼,应该是这样流动的、呼吸着的活传统。

      深夜合上书卷,窗外城市依然霓虹闪烁。但心中却多了一份笃定——也许最好的状态是:既能在国际会议上娴熟使用刀叉,也记得中秋为长辈奉茶时双手托底;既能在互联网自由冲浪,也懂得对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

      《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份“明德”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为他人扶住电梯门的手掌间,在地铁里自觉调低的音量里,在所有无需思考的身体记忆里。这些记忆如同文明基因,默默守护着社会最后的体面。当千年前的礼乐智慧化作今人的下意识动作,古老的经典便真正完成了它的现代转化。

              2025.10.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