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谈到改变,我想应该没有人特别喜欢改变吧,为什么呢?因为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有时你需要主动去改变,有时你是被动接受改变。有时你想要改变的是自己,有时你想要改变的是他人。不管怎么样,改变很难,就像你让一个人突然跳出舒适圈,去到一个未知的环境,重新打怪升级,没有人可以提前预测结果(当然啦,我们总是希望改变后的结果是好的,才会选择主动改变)。改变如此困难,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改变呢?因为你会发现,改变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能做的只是锻炼自己的心智,当你遭遇被动改变时,可以更好地面对它;当你主动想要改变时,学习好改变行动框架,让改变可以更容易。就好像这次新冠疫情,当它来了,难道你能说:“你别来,求你了。我还没有想好怎么面对你呢?” 又或者,当你想改变一个人时,你发现做不到,然后呢?不得不放弃吗?不停地抱怨这个人的性格有问题,太顽固。
人生时时刻刻面临着改变,需要改变。可能你之前压根没有把你生命面临的情形和改变联系起来,如果是这样,看书吧,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礼物。以下是我的一些例子:
我以前是一个特别害怕改变的人,每次升学,自己总是会偷偷哭,我不想离开我的朋友们,我的老师们,虽然我的父母总是说,新的环境会有新的朋友,新的老师。我依然不开心,害怕。——这是一个我不愿改变,但被动接受改变的例子。
我想让我的男朋友和我一起锻炼(跑步、跳绳、如果他愿意,也可以是瑜伽),我想我的团队伙伴们在开会时不要迟到、我想我的伙伴们按时提交报告——这是我想主动改变别人的例子。
我想2020年多读书,我想今年戒掉甜食——这是我想改变自己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我们确实时时刻刻在跟改变打交道。
改变干货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看似心生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书中多次提到,骑象人、大象,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采用了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杰作《象与骑象人》中使用的类比,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像是骑象人。骑象人控制大象。如果大象和骑象人对于前进方向意见相左,那么骑象人注定会会落败,毫无还手之力。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象渴望及时行乐,骑象人则正好相反。骑象人擅长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不过,大象也有自己的长处,骑象人也有致命的弱点,比如大象掌管着爱、同情、忠诚等诸多情感,有力量。而骑象人呢,可能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陷入过度分析,过度思考。
因此,想要追求改变,必须双管齐下。骑象人制定计划,指明方向,大象则使人前行。除了双管齐下,还需要帮助两者营造好环境面的路径,使之顺畅抵达终点。
这就引出了非常经典的行动框架(改变三部曲):
——>指挥骑象人
找到亮点:找出成功案例,复制推广亮点
制定关键举措:无须高瞻远瞩,着眼于关键步骤
指明目标:预先指明方向和原因大有助益
——————>激励大象
找到感觉:只是头脑知道未必能改变,必须形成感觉
缩小改变幅度:分解改变步骤,消除大象恐惧
影响他人:建立新认同感,灌输成长心态
———————————>营造路径
调整环境:情境影响行为,设法改变环境
培养习惯:形成习惯则不费力,设法鼓励培养习惯
召集同伴:行为具有传染力,设法号召众人
案例分享
一、母亲的苦恼(孩子不听管教)
一位母亲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听话一些,现在不听管教的孩子已经让她抓狂。治疗师和母亲的对话如下:
治疗师:”孩子们上次乖乖听话时,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呢?什么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们看起来表现更好一些?“
母亲:(停顿片刻)我想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实在太过分的时候。
治疗师: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太过分了呢?
母亲:你知道,这很有意思。我想是我不再朝他们大喊大叫,声音变得很平静的时候·····我想要是我没那么焦虑,就可以做到;要是我觉得与其整天担心一堆事要做,不如赶快动手去做,就可以做到。我要是觉得自己来不及把家务全做完,我就会很慌张。
治疗师问这位母亲,当她心情好的时候,孩子们会注意到什么迹象。
母亲:我想我看上去会比较平静。
治疗师:还有呢?
母亲:我可能会更热情地招呼他们,也会笑的更多些。
分享理由:当我读到找到亮点这一章,尤其谈到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时,就爱上了,这告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能力,只是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需要被引导去看见,当下可以做什么,解决手头的问题,只要走出这一小步,也许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一切豁然开朗。
二、如何让问题学生准时上课?
面临情况:米勒是一名中学教授,最近他的班级有两名学生让他头疼不已,罗比和肯特总是迟到,而且坐在教室后排不断聊天谈笑,整个班级都受到影响。米勒试着板起面孔教训他们,严格要求他们,甚至好几次把他们送到校长办公室,但似乎没有一招真正管用。他该怎么办?
转变目标与障碍所在:米勒的目的是让罗比和肯特能在上课前入座。这是骑象人的问题吗?看起来不像,罗比和肯定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是大象的问题:两个孩子压根不愿意走进教室,更何况准时上课还得牺牲和朋友在走廊上玩乐的时光,路径也值得考虑:从环境和文化的角度,是否有什么办法能改变他们的拖拉习惯呢?
如何转变:
指挥骑象人:不适用。这些孩子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激励大象:找到感觉。或者在这些孩子眼中,米勒代表抽象的权威形象,而不仅仅是老师。也许米勒可以找个时间跟孩子们进行一对一谈话,告诉他们:”我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必须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讲完这么多内容,而且我的工作表现就靠这个来评估了。我知道,你觉得迟到几分钟没什么大不了。但对我来说,这增加了我的工作难度。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稍微早几分钟到教室呢?“这招能否有用,要视孩子们同理心的程度而定。可能会立刻见效,也可能会一败涂地。
营造路径:1、调整环境。上课铃声响后锁上教室门,迟到的人只能站在走廊上。2、培养习惯。每节课前几分钟先进行一个只有一两道题目的小测验,如果罗比和肯特不在教室里,这门课就没法儿及格。3、召集同伴。在墙上贴上一张”守时“情况记录表,也许罗比和肯特发现自己是班上仅存的迟到大王后,会改变自己的行为。4、培养习惯。立下规矩,每节课最晚走进教室的学生都要回答第一道课堂提问。5、召集同伴。想办法让罗比和肯特知道,班上其他同学几乎都讨厌他们的行为。喜欢惹事的人时常误以为别人崇拜自己为所欲为的行径,来自同伴的真诚意见很快就让他们气馁。6、调整环境。米勒真正的做法是:买了一张二手沙发摆在教室的前排位置,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沙发是很酷的座位,可以轻松靠在上面,而不用像其他人一样正襟危坐在硬板凳上。突然间,罗比和肯特为了”抢到好座位“,每天很早进教室。他们从此自愿坐在教室前排,这招实在是高。
分享理由:运用框架完整思考。
三、我的例子:让自己培养持续看书的习惯
目的:持续看书
面临情况:专门找一个时间段看书,很难,早上起不来,晚上加班很晚回来又很累,周末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发现持续看书注意力无法集中,看一会思想就跑偏了。
如何转变:
指挥骑象人:不管用,我知道看书的好处,也才会想要看书。
激励大象:1、找到感觉。年末晒书单的时候发现,哇,原来自己想努力成为的对象,一年可以看100本书左右呀。留下截图。2、缩小改变幅度。一个月先看完一本书,不能太厚。
营造路径:调整环境。1、随身装一本书在包里,这样地铁上想看书了看一会,看不进去就装起来,看10分钟也比1分钟不看好,能看多少是多少。2、将看完的书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没有看完的书先藏在书柜,这样随着时间推移,看到显眼位置的书一本、两本、三本就这样越来越多,挺有成就感。
四、 你的例子呢?
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