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造成了不同的婚恋状态
从我姥姥姥爷先说起吧,姥爷13岁时就娶了18岁从未谋面的姥姥,他们那时候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到年龄了,家人会在乡里乡亲间给张罗个对象,家人看来差不多了,这事就成了,两个人一过就是一辈子,也许会相亲相爱,也许只是履行对家庭的责任。维系很多夫妻关系的就是亲情,和当时生活环境隐形的约束,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离婚,很多人嘴里就是凑合着过吧,那时候的物质生活也很匮乏,夫妻俩人也会彼此依赖,女人依赖男人去干体力活,挣工分,解决一家老小的口粮问题,男人依赖女人照顾家庭,养育小孩,互相帮扶着过一辈子,谁也离不开谁,能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生存上,哪有闲功夫想其他乌七八糟的事啊,吃饱穿暖了就行,这是那个年代大部分老百姓的一种生活状态。
可是也会有例外,也不乏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热血青年,姥爷就是其中一位,在大家都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的时候,他在苦苦求学,上大学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更美妙的事情在后头,上大学期间,姥爷和一位女同学有了感情,那大概就是姥爷这辈子中遇到的爱情吧,可是这颗爱情的小火苗在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很快就被熄灭了,心理短暂的出轨后很快就回归了家庭,我能想到的是姥爷心中的苦,姥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连字都不认识,姥爷是一个高材生,他们的共同语言又能有多少,精神生活也差的很远,可是姥爷是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没有和大学时候的女朋友继续下去,他也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悲剧的缩影,在自己13岁什么都不懂得年纪里就完成了娶妻生子,早早的就把自己圈住了,没有办法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再说说我妈妈和爸爸,到他们的时候不比现在的开放,但已经比我姥姥姥爷的时候好多了,他们也是相亲,但是结婚前都见过好多次了,也不是完全按照父母之命了,可以自己做决定,这个年代的婚姻明显自由了很多,有的是平平淡淡过一辈子,有的是打打闹闹,过不下去了很多就离婚了,农村还好一点,城市的离婚率就已经很高了,现在这个阶段生活就富裕了一点,夫妻之间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了,女人也是半边天了,在婚姻里过的不顺心,自己又能养活自己,干嘛不自己痛痛快快的过呢,人们也开始学着做自己,不再因为孩子家人无限的牺牲自己。
可是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也依然信奉着离婚好像丢人的不成文的规定,过的再不好也不离婚,有的长期忍受家暴,当忍无可忍的时候又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出现了很低端的行为,杀夫或者杀妻。这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
到了我们这个年代就出现了很多的剩男剩女,大部分的女孩都走向了工作岗位,自己丰衣足食,过的很潇洒,如果没有遇到特别喜欢的另一半,恐怕是很难去结婚的,找的爱人一定是要给自己加分的,一定是两个人比一个人生活的好,否则干嘛要结婚,要给自己找个束缚,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就不在一起,物质生活富裕了,思想解放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而且我们的生活圈子也比父母那时候要大一些,可选择的空间大了很多,在之前他们是身边就这些人选一个吧,选择范围小反而更容易做出选择,可是现在不是这样了,随着工作的变动,生活的变动,身边的人是换了一拨又一拨,在这波人里没有遇到合适的,就在下一波人里找,所以越是不好找,索性就单着,
与此同时,农村则呈现了另一番景象,结婚彩礼老高老高的了,十几岁都开始订婚结婚,这多少跟生活环境也有关,一直以来农村重男轻女,导致本来就是女孩少,男孩多,比例失衡,在加上一部分漂亮聪慧的女孩上学呀,外出打工就留在了城市,这样在农村的女孩就更少了,听说,逢年过节到女孩家相亲的男孩一拨一拨的,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男孩父母想早早的给儿子娶个媳妇,了却一桩心头大事,就造成了农村里十几岁的小孩就开始订婚结婚,另外在女选男的时候彩礼也就跟着上去了,父母哪怕吃苦受累多挣钱,挣不来就去借,也比给儿子娶不上媳妇强,所以在这种趋势下彩礼越来越高,农村养几个儿子真的是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