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作者一无所知,那么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大的感触了。
作者是姜淑梅,六十岁的时候在女儿的帮助下开始识字,摆脱文盲身份,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她用小学生一般稚嫩的笔触写下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半个多世纪的波澜壮阔。历史由太多人书写,我们熟悉的都是作家、学者、将军,而姜淑梅奶奶首次以平民的角度亲笔书写中国史,省略了转述的中间环节,因此更直观,因为姜淑梅的文化程度的局限,所以缺少了过度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在文坛反而更显得清新质朴,著名作家王小妮称她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每一篇都看来惊心动魄,历经磨难,但是每一篇里都表现了这个家族,也许是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坚强、乐观和勇气。
以前看余华写的《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的时候就觉得毛骨悚然,那种把赤裸裸的现实毫无掩饰猛然推到读者面前的残酷让人无法直视,但是我们心里知道,这是文学创作,这是作家糅合了很多的人的遭遇加以艺术的加工创造出来的,但是看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的时候完全不是这种感觉,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真的。这些就是中国平民的生活,相互算计、毫无节制生育、将女性不当人、牛鬼蛇神当道、虚伪、麻木。书中有这么一段: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家里有人吗?”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 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就这么平平淡淡写来,却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里面的冰冷现实。但是同时他们又是善良的、乐观的、向上的。姜淑梅写到:俺家最难的时候,爹说过几句话,一句是:“人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向困难低头。要多动脑子去想,想出好办法,去解决问题。”俺问:“要是想不出好办法呢?” 爹说:“那就得把心放宽。”他还说:“不可挽回的事,不要去多想它。”因此,此书还是值得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学者好好研究下,毕竟,经历历史能和姜淑梅一样熟练书写表达的越来越少。
看这本书我最关注的还是姜淑梅六十岁识字的经历。她的女儿在前言写,母亲为了识字,如小学生般,每天看,每天摸索,每天写,整个人充满了斗志。于是,她七十岁开始尝试写作,短短一年间,写了十几万字。她的女儿是作家,慧眼识珠,将母亲的作品投稿,这个高龄、半路出家的新作家才让人耳熟能详。
由此联想到网络上的励志爷爷王德顺。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研究哑剧,50岁开始健身,57岁创造“活雕塑”,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上T台。2015年一场时装周上的走秀引爆全场……他在60岁的时候写给自己一封信:“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然后,他活成了一个传奇。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被埋葬。”我们总在老去的时候才会回想到这一生忙忙碌碌循规蹈矩上班,偷偷懒算是赚到了,没事骂骂上司骂骂邻居家的狗;泡泡网络关注下王宝强,兴致勃勃捕风捉影;羡慕人家豪车别墅,然后不懈的丢下一句“富二代”吧,心理便得到了奇异的满足;晚年的时候坐公交装病要年轻人让座,然后排两个小时队买便宜5毛钱的鸡蛋……
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有些梦,现在不追,以后再也追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