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间词话》的扉页,就是王国维先生对人生三种境界的阐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关于这三种境界,可以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成把眼光放的长远,立定目标。而则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做是一种不断去追求探索,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那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成功。但是呢,这种想法并非当时的词者,像晏殊也好,欧阳修也好,辛弃疾也好,初心肯定不是这样考虑的。或者说,本身就是王国维凭借自己欣赏所创造出的一种最高享受。这个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平》中,在书中的汇评中,李广田先生的《谈文艺欣赏》中有做解析。
此外,用更通俗逇说法就是: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人间词话》中,谈的不止是人生的三境界,更多的是诗词的境界。第一则“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关于王国维这句话的解读,我参考了周锡山《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中的观点:一是提出了境界说(又称意境说),是王国维的诗学的核心和美学核心;这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一则即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再到“文学之事,其内足以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深,或以意深,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指出了词和整个文学的最高标准是境界或曰意境,以境界为最上。或者说有境界、意境深是衡量文学的唯一最高标准。二是阐述品格,周锡山指出:王国维在重视内容和技巧的基础上极其重视作品的品格。王国维以“品格”作为评论作者和作品的重要标准。也常单独以“格调”评论,他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他表示姜夔是他所喜好的二、三南宋词人之一,即因其人格调高绝。反映到词作中,如“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之类。
关于境界,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到了造境与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二派之别,以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等等,都在书中做出了一一的阐释。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歌的境界和灵魂,找出来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点,认为那些传唱不衰的诗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况下产生的。
《人间词话》对“情”和“景”的关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讨。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语境、情境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也”,“词家多以景寓情”等等。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每-一个人对同一景物的感觉都是有区别的。诗歌都是加上了个人情感的,因此王国维也总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诗歌写景也脱离不了个人感情因素,但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感情,还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写作中,也有诗歌创作的机会。现代诗歌不同于古代诗歌,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古代诗歌,更多是文人学士的情感抒发,他们都是有文化的,有一定阶级地位的人群。融合中西方文艺思想的王国维对诗人提出的要求也更为接近现代诗歌。王国维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能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等等。因此,想要写出一首好的诗歌,生活、工作、思想的阅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只有丰富的阅历还远远不够,还要勤于思考。“两句三年得”,诗歌需要灵感,灵感需要在思考和生活中获取。
其实《人间词话》当中有很多的经验道理不限于诗歌范围,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如同读诗歌一般,《人间词话》就像一位师傅,将我们带进文学艺术之门,但是修行是要靠个人的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