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我没读过多少北京文学,却一直热爱这地方

小时候去到的是夏天的北京,长大了也见了秋天的北京,冬日的北京一直是我的执念,我也在书里窥探北平城的四季,京城的春夏秋冬也成了让我流连忘返的梦。

我读一本书的周期大概是一个月,今年下半年全部沉浸在京味文学,从第一本冯唐的《北京,北京》到《北京笑忘录》《啊,北京》,再到假期读完的《北京文学地图》,说实话最喜欢的还是徐则臣先生笔下的北京,大概是因为感觉上更亲切吧

言归正传,《北京文学地图》是我在假期中看完的,当时在图书馆看见书封时就很喜欢这种设计感,城市的每一条小道都充斥着文人墨客的痕迹

丹柿小院 城南天桥 南柳巷 西三条 南锣鼓巷 琉璃厂 张自忠路 老北京钟楼 酉西会馆 西颂年胡同 史家胡同 八道湾胡同 前海北沿 南城会馆 法源寺 老北大红楼 地坛公园 大院

如果有时间,是不是也可以在诺大的北京城中寻找关于文学的理想

老舍,林海音,史铁生,郁达夫,冰心这些都是我所知道老北京或者是有着北京生活的作家。而提起茅盾,沈从文,鲁迅,李碧华,李敖这些我第一想到的关联城市却不是北京,许是我文学基础薄弱,在未读书之前只知曹禺却不知京剧大师李玉茹,原来《小女人》的原名就叫《品子》

在鲁迅先生给许广平的信里写道上海是势力之邦,北京则是较为有趣的。在给颜黎民的信也劝其留在北平,由此看来先生对北平的感情也是深深眷恋

沈从文先生初到北京时把自己称作乡下人,即使往后在此生活了数十年之久也没有改变。我如此想念北京这个城市,想知道要是真的扎根在这里会不会也像个“乡巴佬”呢。但是沈从文先生的乌托邦永远在碧绿清秀的湘西,而我常常问自己,我的乌托邦,会不会在这里

若是我只身一人在此生活可能也会像张恨水先生早年,没有身份背景,却又执着坚韧。

那时北京的夜晚大概是比不上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繁华。但少年时期的王朔会不会也在月光下思念米兰。

我会关注戏剧文化,所以提到天桥我都会想到天桥艺术中心,我猜这大概也是天桥文化的一种延续。而下次再去到北京,我想去琉璃厂,能让这么多前辈都热爱的想必也作是文化宝地了。

其实我眼里的北京最像北京之于李碧华,是一本读不完的厚书。有多少人在这里成功或是失败,它都欣然接受。

听说北京的冬季来临时什刹海冰面上会有不少人玩乐,不知当年居住在此的郁达夫一家有没有加入过,我若是有机会体验一番,我想作一篇文章关于北平城的冬季,正好作《故都的秋》续。

周作人先生说他的故乡是常变换的,所以我在想,北京,能不能算是我的第二故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们爱一座城绝不只爱它的框架、它的建筑,那未免简单肤浅,毋庸置疑必会爱它的灵魂更甚之。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微雨凭栏阅读 887评论 0 10
  • 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提高,人们大大地节约了用在路上的时间。 八十年代,从沧州到北京坐火车要四个小时。现在,只需五十分...
    梅洛的听雨轩阅读 885评论 1 3
  • “踏遍长安街的繁华,却更想隐匿在那一方清净的天地里了。” 北京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气派的,繁盛的,匆忙的,拥挤的。无...
    Sue_9a83阅读 740评论 0 4
  • 很早,我对北京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那个地方就像是你之前生活过,熟悉过,即便事实是你从来没去过。胡同,卤煮,豆汁,...
    木青木青阅读 243评论 0 1
  • 10几年前的一天,单位来了一个实习生。由于记性太好,我现在还记得他的生日。 我们办公室有4个人,一个和我青梅竹马一...
    何春苗阅读 14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