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提高,人们大大地节约了用在路上的时间。
八十年代,从沧州到北京坐火车要四个小时。现在,只需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如果有事要办,一天打个来回极为轻松。
今天,我和小朋友到北京转了转。早上坐七点的车出发,下午坐五点的车返回。先到美术馆看展览、买画具,又到西单大悦城逛了逛,最喜欢大悦城的无印良品,悦诗风吟和ZARA。
北京,变成了沧州人的城。难怪今天走在北京街上的时候,小朋友一脸坏笑地说,又进城来了。
于我而言,有极深的北京情结。离得近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八七年至九一年,我在北京生活过四年。这四年,是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四年。我想,对于北京的深厚感情,不只是我一个,我的那些兄弟姐妹般的同学应该和我一样眷恋着北京。
2012年7月份,我特意带着小朋友寻访过我的母校——西城区新文化街134号。当时,母校已经变成的中央音乐学院的一部分,正在施工中。原来宁静的小街已经不复存在。回来后,写了题为《故地重游》的短文记之:
故地重游,看的是新景,想的是故人,是对旧时岁月的专题怀想。
2012年7月的一天,我重新回到了母校旧址---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134号。1987年至1991年,我就读于位于此址的北京铁路师范学校。
新文化街的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1965年,这条街更名为新文化街。
依照旧时记忆,从复兴门下地铁。站在地铁出口,面对着高大气派的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夏,努力在脑海里搜寻、用眼睛分辨,寻找着旧时的路标。看了好久,辨了好久,依然不知东西南北。没有办法,只有求助路人。在杂货店老板的耐心指引下,顺着胡同往前走,走到尽头拐角处,望着依旧青灰色的斑驳的高墙,心里激动起来---这条胡同我上学的时候经常走过。
出了胡同,应该是新文化街的西端,也就是母校所在的位置。站在街口,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街口都被施工样板围了起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的建筑工地,施工中。
沿街东行,原来的百货店、理发店、早点店都没了踪影。来的时候还想着早点店里的糖耳朵呢。唉!走到路边的一个小超市,寻到了想念已久的罐装酸奶。站在店门处,看着陌生的街景,品尝着旧时的滋味。
新文化街的中段,曾是个贸易市场。当年,女生经常会用省下的粮票到商贩那里换一些塑料日用品或者一包花生米。记得我在放假前曾换过一个红色塑料篮,厚实,耐用。带回家后,母亲很喜欢。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女生在市场上逛,看到教我们文选的沈老师用自行车带着女朋友在我们身旁走过,慌慌地叫了声“沈老师”,便不好意思地捂着嘴窃笑着跑开了,好像谈恋爱的是我们。当年的工商银行还在。现在,街的两侧停放着许多汽车,占去了许多地方,街道窄了许多。
记得从一条胡同往北穿行至西长安街处,有一家三味书屋。当年,文学青年英春同学还以这家书屋为题材写过一篇短文,刊登在《北京晚报》上。文章大意是写此书屋的“三味”,细节已记不清楚了。上学那几年,《北京晚报》每年都搞一次征文比赛,凡获奖的100名学生可半费参加在北京五中举办的文学班的学习。我和老薛、英春同学一同参加过。我参加过两期。在那里,听过陈建功老师、韩少华老师和韩晓征的课。
新文化街111号,克勤郡王府旧址,现在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环境优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融典雅的园林式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为一体的教学园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拥有3个校区,分别是西城区新文化街本部校区、王府校区和官园校区。实验二小北京市很牛的一所小学。
(完)
2012年距今已有四年,时间过得好快。
逛西单的时候,小朋友一直鼓励我要趁着还不算太老多穿些鲜艳的衣服,否则真的老了再穿就不好看了。她这么一说,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岁月的脚步走得越来越快了。想起前两天户主对我说,你前面的头发有白的了,怎么也不理会呢?我说,是么?白就白了吧,我没觉得扎眼呢,白头发那是阅历呢,我才不在乎呢……话是这么说,洗潄的时候还是特意照镜子看了看额头长出的白头发,并且耐心地试着拔掉一根,觉得很痛。后来还思量着是不是也要像别人一样尝试着去染头发……
岁月催人老呀!不管你在意不在意,你都在岁月的风里悄悄地改变着容颜。
虽然长了白头发,长了皱纹,可是心里依然是晴空万里,依然阳光明媚。
心间、眼中的所有美好,要感谢北京的厚重、大气和格局。
北京,北京,我们灵魂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