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阻礙享受生活品味的能力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聯合報 2012-05-09
前幾天和教育部蔣部長一起去山地的國小參訪,有個幼稚園的小朋友,跑過來,一點也不怕生,像猴子爬樹一樣就爬到蔣部長身上,手勾著他的脖子,頭靠在他的肩膀上,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看了很感動,這樣抱抱就很滿足,這是多麼純真的心靈,他怎麼這麼容易就快樂了呢?
我們帶了二桶冰淇淋上山,小朋友排隊吃冰淇淋,臉上也是很滿足的表情,在純樸的生活中,只要有一點點驚喜就非常滿足,臉上就一直掛著快樂的笑容。這使我想起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財富不但不能帶給人幸福,反而會阻礙享受生活品味的能力,研究者發現當想到錢時,連巧克力糖的滋味都少一點了。
這個實驗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的,實驗者先請四十名受試者填一份對巧克力態度的問卷,在放問卷的卷宗中,夾了一張印有加拿大錢幣或中性圖片的紙,實驗者說:不要管它,這是來不及抽換掉的紙。受試者填完問卷後,實驗者給他吃一個巧克力糖,吃完,問他的感覺。受試者完全不知道吃才是實驗的重點。在他們吃巧克力時,有兩個完全不知受試者看到的是鈔票或中性圖片的觀察者,躲在布幕後面,用馬表計算他們吃巧克力的時間,以及在情緒的量表中對他們臉上的表情計分。
結果發現看到錢幣的那一組吃巧克力的時間比控制組顯著的短,臉上享受的表情也低很多,吃巧克力的時間跟他們臉上的表情成正比,越享受巧克力的人,吃得越慢。這一點跟我們吃到好吃東西時,常慢慢享受,捨不得一口吞下的情形相符。這實驗顯示僅僅看到錢的圖片,並沒有被明講,就會不由自主去聯想到財富,想到財富就減低了品嘗生活美味的能力。
這結果很令人驚異,我們一向都認為有錢才會快樂,中國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哈佛大學前校長Summers和商學院的院長也都告訴學生,賺錢第一,財大氣粗,有錢,就有分量,聲音就大。但是實驗發現快樂和幸福是兩回事,錢可以買到使你快樂的東西,如去米其林的高級餐廳用餐,去熱門的旅遊景點渡假,但是錢卻無法增進你感受生命中美好東西的能力,反而是負作用,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難怪古人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平淡才見真滋味。我小時候台灣物資缺乏,過年過節是唯一可以吃魚肉的日子,那時對過年的期待可以用「大旱之望雲霓」來形容。快過年時,常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現在大魚大肉吃多了,對過年很淡,過不過都無所謂了。
哈佛教授Dan Gilbert的話真是沒錯,天天享受世界最好的東西,可能反而會減少對每天生活中,小小的快樂,如陽光、冰啤酒和巧克力享受的能力。
洪蘭這篇文章,有兩點可談,先談論證。
看到錢,聯想到財富,會降低一個人享受巧克力的能力。
關於這實驗,坦白說,我不確定作者在文章中的引述是否完整……若為真,則結論未免天真。
相較於中性圖片,看到鈔票圖片的人,吃巧克力容易分心,這我相信。
但把鈔票圖,換成西瓜圖,吃起巧克力,恐怕也會分心。
又把鈔票圖,換成如廁圖,吃巧克力的時候,或許依舊分心。
甚至把鈔票圖,換成更美味的巧克力圖後,再吃巧克力,我看照樣分心。
因此,除非實驗中有某個關鍵性的步驟,能把金錢對人的刺激,與其他種類的刺激相區隔;否則該結果,頂多只能證明「分心,會降低一個人感受美味的能力」(這是句「後項定義前項」的廢話)。
而會把不完整(設計不完整或引用不完整)的實驗過程,草草當成是「財富阻礙品味」的佐證——真正證明的,其實是作者太愛她的結論。
習慣用批判的角度讀文章,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批判,不是挑眼,是檢查。
不斷地檢查周遭所接收的資訊,能讓人保持清醒。
再談洪蘭的結論。
「在純樸的生活中,只要有一點點驚喜就非常滿足,臉上就一直掛著快樂的笑容。」
「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缺少了期待,就缺少了雀躍之心,也就感受不到願望達成後的快樂與滿足。」
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當兵三年,老母豬也賽貂蟬。
這種說法,我同意。
只不過,這種因匱乏而產生的滿足,跟作者想說的生活「品味」,其實毫無關連。
因為「品味」兩字,意思很明白,它求的,本不是單純所欲得償的快感,而是「味」,是對滋味的「品」。空著肚子的時候,人人都是動物,想起米麵就兩眼放光……非要等他吃飽了,不餓了,他才能賞菊,才能持螯,才能講究清炒蝦仁得「七杓子半」,才能講究烙餅得「三翻一吹」,才有心思從喝水挑剔到喝茶,再從喝茶挑剔到喝酒。
沒碰過音樂,初聽流行歌就會興奮,當慣了宅男,一見有胸的就當女神——身為當事人,開心歸開心,但這種環境,不會有梅蘭芳與莫扎特,這種生活,無從產生更精緻的可能。
品味,不源自匱乏與期待,相反地,它源自飽暖之餘的空虛,它是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求後,不斷又自尋苦惱的過程。當飽嚐冰淇淋的激動漸漸冷卻後,是品味驅使人反思,驅使人探索,驅使人將舌尖的差異分辨的更纖細,驅使人在使用價值外,建構起事物的抽象意義。
故「需求」與「品味」間的關連,就像「性」與「愛」:前者出於匱乏,後者來自反思;前者因匱乏而求滿足,後者在酣歡後找折磨;前者的滿足,有所謂的「吃慣了好吃的,就不覺吃好有什麼稀奇」,後者的折磨,則永遠都有數不盡的——美麗且精緻的疑惑。
活著,是要刻意簡樸,好去擁抱匱乏中的每個小雀躍?
還是要縱情追逐美好,然後,努力在麻木之前變得更敏銳?
這兩者,什麼是幸福?
何者,能嚐到生活真滋味?
習慣用批判的角度看世界,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批判,不是挑眼,是辯證。
接受他人觀點的同時,不自覺地激起價值的另一端,能讓人恢復平衡。
做人,清醒而平衡。
好處,是你再也不會輕易的接受任何一種人生答案。
壞處,是你再也不會輕易的……接受任何一種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