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关注时间管理,致力于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想要提高自己做事效率的朋友都有听说过“心流”这个词。
一、什么是“心流”?
心流,一般是指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达到的那种忘我的状态,心流的产生依赖于个人能力与事件难度的匹配程度。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般你会在什么时候会进入心流的状态?
我个人的经验是:
1、做自己喜欢的事:例如玩一个自己很喜欢的游戏,这个游戏通关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不至于让你智商受挫玩不动,尤其在最后打大boss的时候,那种即将胜利的愉快忘我的状态就是心流状态。
2、挑战颇有难度的工作:例如,你最近接手了一个新项目,一开始你对如何开展它毫无头绪,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快到截止日期了,这时你开始逼自己深入地去研究它,于是这天你微信也不看,电话也静音,门口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你完全沉浸在这个工作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下班时间,而你浑然不觉得累,这也是心流的状态。
这些心流的状态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也知道它的宝贵,毕竟那种专注的愉悦并不常有。
二、如何获得“心流”?
我之前看到一本书中是这样讲的:
1、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的能力相对于挑战弱,你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而如果你的能力大大强于挑战事项,你就会感到乏味,只有当你的能力与所要挑战的事项难度能够刚好匹配,这时你就能感受到真正的愉悦。
2、把我们的行动变成一种autotelic,这是一个希腊词,意思是:本身具有目的,也就是我们从事一项活动的理由是能感觉到由这些活动提供的体验。要求我们能够摒除杂念,忘记时间,不去担心失败,自我意识逐渐消失,高度专注于自己当下的行动,并且我们的能力又刚好足以迎接挑战。
上面的文字好像过于理论化,于是我把众多偏学术讲理论的文字翻译成了以下三个好理解易操作的特点。
特点一:你知道这是非做不可的事
是的,非做不可!!!这件事不能由其他人来完成,非你不可。
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体验过和父母“交易”的过程,例如:你生病了,医生开了很苦的药,而你要负责吃下去,哪怕我们很清楚这是为了能快点恢复健康,但还是会经常想办法拖延:“妈妈我再玩一会儿,再玩10分钟我就吃药......”
有时爸妈为了“引诱”宝宝吃药还会开出奖励:“你现在乖乖把药吃了,我就让你吃一颗糖",这时宝宝也不示弱:“我要两颗!”
这种追逐交易拖延战往往会持续很久,最终往往以父母的一声怒喝为结束:“你再不吃药就什么糖都没有了!”到这时我们一般就会乖乖地把药迅猛地吃掉。
因为到这里你已经知道:这件事情非做不可了,这件事情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完成了。
有句话说:“小孩只看对错,大人只看利益。”长大后的我们似乎少了很多和父母的“交易”,但事实上并没有,“交易”只是变得更加快速和内在了,因为遇到一件事,不做或者做晚了,有什么后果我们自己清楚,再也不用通过“交易”来强调或者证明。
认清了现实,人就容易爽快地接受,注意力就会从“如何拖延”、“如何更好地交易”调整为“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就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专心甚至心流的状态。
特点二:难度设置为”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级别
我们玩游戏都知道,打怪要一个一个地打,游戏要一级一级地通关,一般会从lv1慢慢打到lv10,最后再打终极大boss lv11,整个游戏会玩儿上一段时间,试想如果哪款游戏是打完了lv1直接就跳到lv11,那么我们玩不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大。
因为这个挑战的幅度太大,从见小兵直接跳到砍将军,一般人很难有信心和能力能获得最后的胜利。玩儿游戏尚且如此,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工作上,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公司后只做一些扫描复印的工作,2个月后公司领导突然让他负责一个5000万的大项目,这就让人分分钟想打退堂鼓,秒秒钟就要辞职不干的节奏啊,这坚持都坚持不下去,更别说进入心流状态。
所以,任务难度和工作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就很关键了。
特点三:不被打扰的环境比心无旁骛更重要
这就像很多学生在需要紧急备考的时候要去图书馆一样,在宿舍复习不是更舒服吗?都不用梳妆打扮换衣服,而且各种设备应有尽有,还能换不同的姿势复习。
但是,在宿舍干扰太多了:
室友点个外卖,问你要不要?
室友看个电影,正好是你喜欢的类型...
复习累了刚好床就在边上,躺一会儿吧,一觉就睡到了晚上...
前段时间很火的一款手游“旅行青蛙”相信很多朋友都玩儿过,蛙蛙为什么能这么“佛系”,长时间地看书、写字、削笔、吃饭......
那是因为它处在一个没有强干扰的环境里,蛙蛙的世界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连收音机也没有,这样的蛙蛙自然能更容易地沉住气,沉下心来完成在我们看来很难的事情,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因此,想要获得宝贵的心流体验,不被干扰的环境是其中必要的一环。